第116章 民天为本

关灯
这水车比俺村的轻省多咧!"一个来自河东的老汉壮着胆子喊道。

     "老丈若想学,可去将作监报名。

    "李承乾抹了把汗,"朕已命工匠们分赴各道,免费教授制作之法。

    " 礼毕,皇帝宣布将禁苑半数土地辟为"劝农园",专门展示各地先进的耕作技术。

    更令人惊喜的是,园中特设"农学堂",招收农家子弟学习算术、天文等知识,培养新一代"知农"。

     初夏的某日,晋阳公主兴冲冲地跑来:"皇兄!孙爷爷用蓬莱紫草配出新药,能治稻瘟病!" 李承乾立即带妹妹赶往太医署。

    只见药圃旁新建的"农药坊"里,孙思邈正指导弟子们熬制一种紫色药液。

     "陛下,此药兑水喷洒,可防三成稻瘟。

    "老神医献上一册《保禾方》,"老朽还整理了二十四种常见农害的防治之法。

    " "孙卿真乃国宝!"李承乾郑重接过,"朕命司农寺立即刊印,发往各州县。

    " 随着《保禾方》的推广,一个意想不到的行业兴起——"农药师"。

    这些走乡串户的郎中,既懂医术又通农事,很快成为农户们最欢迎的人。

    朝廷顺势推出考核制度,合格者授予"农医"衔,享受吏员待遇。

     六月里,河东道突发蝗灾。

    正当州县紧急组织扑打时,朝廷派来的"除蝗队"带来了新发明——"捕蝗车"。

    这种装有纱网和漏斗的独轮车,一日可捕蝗百斤,捕来的蝗虫还能喂鸡鸭。

    更妙的是队中配发的"诱蝗散",用特殊气味将蝗虫引到指定区域集中消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承乾密切关注灾情,每日必看蝗灾图报。

    当听说有些农户因害怕绝收而提前收割青苗时,他立即下诏:受灾州县可申请"青苗贷",官府按预估产量借粮,来年丰收时归还。

     "陛下,此例一开,恐有效仿者..."户部侍郎担忧道。

     "宁可虚耗万石,不可饿死一民。

    "李承乾斩钉截铁,"另传旨太医署,派员巡视灾区,防大疫。

    " 蝗灾刚过,江南又报水患。

    李承乾连夜召集工部官员,决定采用新式"分流法"——不再一味加高堤坝,而是在上游开挖泄洪渠,将洪水引入预备的蓄洪区。

     "这些蓄洪区平日可作鱼塘、稻田。

    "工部尚书解释道,"汛期才启用,百姓损失由官府补偿。

    " 新政推行迅速。

    最令人称道的是"水牌制"——每段河堤立牌标注责任户,平日养护有功者赏,决堤失职者罚。

    一时间,沿河百姓自发组织巡堤,再不用官府督促。

     中秋前后,各道"丰庆会"陆续举行。

    今年格外热闹,新增了"农技比试"环节——比插秧速度、赛收割技巧、竞粮食品质...李承乾特许优胜者可入京参加御前"劝农大典"。

     长安城的劝农大典堪称盛世奇观。

    朱雀大街上,各地老农展示着精心培育的作物:三尺长的稻穗、拳头大的麦粒、重达十斤的萝卜...最引人注目的是岭南献上的"四季荔枝树",据说一年能结果两次。

     李承乾在皇城楼上设宴款待这些农事能手。

    宴席上的食材全是各地特产,由御厨精心烹制。

    酒过三巡,一位巴蜀老农颤巍巍地献上一包种子。

     "陛下,这是小老儿祖传的'百日熟'稻种,山间薄田也能种..." 司农卿立即解释:此稻生长期短,特别适合山区。

    李承乾郑重接过,当场赐老农"五品农大夫"荣衔。

     大典过后,司农寺忙得不可开交。

    各地呈报的农书堆满三间厅堂,光是新式农具图样就收集了百余种。

    李承乾命成立"农书编修馆",由晋阳公主总领,将这些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