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医泽苍生

关灯
怕传染家人。

     "皇兄,儿臣想设'隔离病舍'。

    "小公主连夜入宫禀报,"孙爷爷说有些病会'过人'..." 李承乾立即准奏,更下令将城外的废弃军营改为临时医所。

    为消除百姓顾虑,他命人在病舍周围遍植薄荷、艾草等驱疫植物,又派高僧道士每日诵经祈福。

     疫情刚稳,江南又报疟疾。

    太医署紧急调配新研制的"青蒿丸",效果却参差不齐。

    孙思邈调查后发现,是各地青蒿品质差异所致。

     "陛下,当设'药检司'。

    "老神医建议,"统一药材采制标准。

    " "准。

    "李承乾补充道,"再设'药引制',注明每批药材产地、采时,以便追查。

    " 这项制度催生了日后的"道地药材"体系——巴蜀的黄连、江南的薄荷、陇西的当归...各依水土之宜,择优而种。

    更妙的是,太医署将这些经验编成《采药图经》,图文并茂地指导药农。

     八月里,太医署迎来一位特殊客人——波斯医师穆萨。

    此人精通眼科,尤其擅长用水晶片矫正视力。

    李承乾特许他在惠民医局开设专科,很快求诊者盈门。

     "陛下,穆萨大夫的'镜片术'神乎其技!"晋阳公主兴奋地比划着,"能让模糊多年的老者重见光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既如此,当广传其术。

    "李承乾当即决定选拔十名太医署学子随穆萨学习,同时命将作监研制更精密的水晶磨具。

     秋高气爽时,李承乾在禁苑举办"百医会"。

    来自各地的名医齐聚一堂,交流医术。

    最引人注目的是"解剖图"展示——孙思邈根据多年研究,绘制出精细的人体内脏图谱,颠覆了许多传统认知。

     "诸君请看,"老神医指着图表,"肺非六叶,实为五瓣;心不在正中,而偏左胸..." 台下众医哗然,有人质疑,有人惊叹。

    李承乾却看得入神,突然问道:"孙卿,这血管走向,可否用于解释针砭之理?" "陛下圣明!"孙思邈激动地说,"正是如此!老朽已据此改良了针灸穴位图。

    " 会议持续三日,成果丰硕。

    最实用的要数"急救十术"——针对昏厥、溺水、骨折等急症的现场处理方法,简单易学,连孩童都能掌握。

    李承乾命画工将其绘成挂图,张贴于各州县衙前。

     随着医学发展,一个新的难题浮现——如何处置庸医误人?刑部提议严惩,太医署则主张以教代罚。

    李承乾斟酌再三,决定设立"医考制":从医者需通过基础考核,取得"医凭"方可执业;已有行医经验者,需补考理论。

     "陛下,民间多有祖传秘术..."太医令小心提醒。

     "特许'家传医'备案行医,但须公开常用方剂。

    "李承乾平衡各方,"另设'医讼司',专理医疗纠纷,既护患者,也保良医。

    " 寒冬腊月,边关送来急报——北境大雪,将士多生冻疮。

    太医署连夜赶制"温经膏",由驿骑快马加鞭送去。

    李承乾特意下诏,命边军每帐必备"急救囊",内装止血散、金疮药等常备药物。

     除夕前,惠民医局统计全年诊疗人数——竟超过十万之众!更难得的是,因有了正规就医渠道,长安城的巫婆神汉几乎绝迹。

     "陛下,老朽近日整理西域医书,发现大食有种'人痘术'..."孙思邈在年宴上提起一个惊人发现,"取痘痂研粉吹入鼻中,可防天花!" 李承乾立即意识到其价值:"此术可曾验证?" "岭南有胡商试用,十人种痘,九人不染。

    "老神医谨慎地说,"只是风险不小..." "先在死囚中试验。

    "李承乾决定,"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