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医泽苍生

关灯
太医院前的青石板上排起了长队。

    天刚蒙蒙亮,从京畿各县赶来的百姓就已在此等候。

    队伍最前方,几位身着素袍的医官正在为一位老妇诊脉,旁边的小学徒飞快地在竹片上记录着症状。

     "大娘,这是七日份的'清肺散'。

    "医官包好药末,又递过一块木牌,"三日后凭此牌来复诊,不必再排队。

    " 老妇千恩万谢地离去,队伍中响起一片赞叹。

    这是太医署新设的"惠民医局",专为平民百姓提供免费诊疗。

    更难得的是,这里看病不问身份,连最卑贱的奴婢也能得到救治。

     皇城内的李承乾正在翻阅医局送来的《诊籍》。

    这些按日记录的病例,详细记载着各种症状与用药效果。

    他特别注意到"咳喘"一症下,不同医师开出的方子各有千秋。

     "传孙思邈。

    "皇帝放下竹简,"朕有事请教。

    " 须发皆白的老神医很快到来。

    听完皇帝的问题,他捋须笑道:"陛下明鉴,这正是老朽推行'医案集议'的初衷——让诸位医师各抒己见,再择优推广。

    " "善!"李承乾眼前一亮,"何不将此法制度化?每月朔望,召集太医署精英会诊疑难杂症。

    " "老朽还有一请。

    "孙思邈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老朽整理的《千金方》,想请陛下准予刊印,惠及四方。

    " 李承乾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数百种常见病的治法,用药多取寻常草木,甚至还有"以形补形"的食疗方。

     "妙哉!"皇帝拍案叫绝,"朕命将作监以活字精印千部,分发各州县。

    另在太医署设'方剂库',广收民间验方。

    " 诏令一出,各地献方者络绎不绝。

    有深山隐士献出祖传金疮药,有江湖郎中呈上秘制接骨膏,甚至还有胡商贡献了大食的眼科疗法。

    晋阳公主主动请缨,带领太医署众医日夜整理,按病症分类编纂。

     小公主别出心裁,将药方按"急缓养"三类标注:急症方求速效,缓症方重调理,养身方宜平日服用。

    更妙的是每方末尾注明"宜忌",提醒患者注意事项。

     这日李承乾巡视太医署,发现后院新建了几间砖房。

    推门进去,只见里面摆满笼屉,蒸汽氤氲中,几位药师正在炮制药材。

     "陛下,这是'蒸药房'。

    "孙思邈介绍,"药材经蒸晒后,药性更纯,也更易保存。

    " 隔壁的"炼丹室"更令人称奇。

    不同于方士的铅汞之术,这里用特制琉璃器皿提纯药物精华。

    一位年轻药师正将蓬莱紫草浸泡后蒸馏,得到几滴晶莹的紫色液体。

     "此物一钱可抵原草一斤!"老神医兴奋地说,"只是制法繁琐..." "无妨。

    "李承乾当即决定,"设'药工坊'专司此事,朕要最好的伤药配给边军。

    " 随着《千金方》的传播,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出现了——许多州县缺医少药。

    李承乾召集众臣商议,最终决定在各道治所设立"医官学",选拔聪慧子弟学习基础医术,两年学成后派往各县。

     "陛下,培养一个医师至少五年..."太医令犹豫道。

     "先解燃眉之急。

    "李承乾早有打算,"学成者称'医助',专治常见小病,大病仍送州府。

    每年考核,优异者可深造。

    " 与此同时,药圃的扩建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禁苑东南角划出百亩地,按气候分设"温凉干湿"四个区域,试种各地药材。

    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座"琉璃药宫"——用透明琉璃瓦搭建的暖房,可培育南方珍稀药草。

     初夏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痢疾在京畿蔓延。

    太医署全体出动,在长安各坊设立临时医点。

    晋阳公主发现,许多贫民区患者不愿就医,细问才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