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土豆精神,照耀千古

关灯
第二十章土豆精神,照耀千古 李阳辞世后的第三个春天,一场罕见的春旱席卷了北方。

     漠北的草原干裂得能塞进手指,西域的绿洲缩成了水洼,连向来水源充沛的黄河支流都露出了河床。

    各州急报如雪片般飞向洛阳,辅政院的大臣们愁得彻夜难眠——自大夏立国以来,还从未遭遇过如此严重的旱灾。

     李稷在朝堂上铺开地图,指着干裂的区域沉声道:“传旨下去,打开各地粮仓,先解燃眉之急。

    另外,让各地按当年父皇留下的法子,挖掘深井,推广耐旱的土豆和番薯种植。

    ” 有大臣忧心忡忡:“陛下,土豆虽耐旱,可种子储备够吗?万一……” “没有万一。

    ”李稷打断他,语气坚定如铁,“父皇当年早就预料到可能有天灾,特意在各州建立了‘种子库’,储存的土豆种足够全国用三年。

    ” 他转身看向苏婉儿,如今的皇太后虽已年过花甲,却依旧思路清晰:“母后,户部的‘土豆券’储备还充足吗?需确保灾民能及时兑换粮食。

    ” 苏婉儿点头:“放心,这些年咱们一直保持着充足的储备,足以应对此次旱灾。

    ” 正如李稷所说,李阳当年不仅推广新作物,更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灾体系——从种子库到深井图谱,从粮食储备到灾后救济,每一步都考虑得周详。

     各地官员按照李阳留下的章程,有条不紊地展开抗旱救灾:挖深井引水,用耐旱的土豆种补种,发放“土豆券”救济灾民……没有出现饿殍遍野的惨状,连向来容易动荡的漠北,都因为有土豆充饥而保持着安稳。

     这日,李稷正在查看各地的救灾简报,西域传来捷报:当地百姓用李阳发明的“坎儿井”技术,成功将雪山融水引入农田,不仅缓解了旱情,还开垦出万亩新田,种下的土豆已经发芽。

     “父皇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

    ”李稷感叹着,拿起一支笔,在简报上写下“推广坎儿井技术”的批语。

     苏婉儿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这是你父皇当年的日记,我整理的时候发现的,或许对你有用。

    ” 李稷接过日记,翻开一看,里面没有治国的大道理,只有一些朴实的记录: “今日教王大爷种土豆,他总担心长不出来,得想个法子让他放心。

    ” “婉儿说土豆饼要多放些盐才好吃,下次试试。

    ” “系统奖励了新的农具图纸,得让老铁匠赶紧做出来,能省不少力气。

    ” “突厥使者又来了,这次得跟他好好讲讲贸易的好处,打仗太费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