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天下同享,传奇永继

关灯
桑要录》里说,‘粮食的事,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李曜龙指着地图上的盐碱地,“这片土地若能种出新稻,可多养活千万百姓。

    ” 辅政大臣们纷纷赞同,有人提议:“陛下,不如效仿李阳共主,亲自去试验田耕种?” 李曜龙笑着点头:“正有此意。

    明日起,朕每日去试验田劳作两个时辰,让百姓们知道,皇室与他们同耕同作。

    ” 消息传出,百姓们深受鼓舞,各地的农学家、农夫纷纷涌向盐碱地,自发参与新稻种的试种。

    有个老农说:“当年李公能让荒地长出土豆,如今陛下要让盐碱地长出稻谷,这都是天大的好事啊!” 数年后,新稻种在盐碱地试种成功,海边的滩涂变成了金色的稻田。

    李曜龙特意在那里立了块碑,碑上刻着两行字: “前有李公引薯救民, 今有万众拓荒兴邦。

    ” 而远在欧洲的英格兰,一场饥荒正席卷大地。

    一个曾随郑和船队游历过的商人,带着土豆种回到家乡,却被当地人视为“魔鬼的果实”,不敢种植。

     商人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郑和教他的办法——他故意在田边竖起篱笆,派人“严加看守”,却在夜里“不小心”让几株土豆苗露出篱笆外。

     好奇的村民们趁看守不注意,偷偷挖走土豆苗种在自家地里。

    等到收获时,看着沉甸甸的土豆,他们才恍然大悟,纷纷向商人请教种植方法。

     土豆在欧洲的推广,虽历经波折,却最终养活了数千万人,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有位法国学者在着作中写道:“来自东方大夏的土豆,不仅填饱了人们的肚子,更让底层百姓有了反抗饥饿的力量,这或许是那位李阳共主未曾想到的远方回响。

    ” 大夏国二百年庆典时,“天下农桑博物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