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天下同享,传奇永继

关灯
第二十二章天下同享,传奇永继 大夏国一百五十年,一支庞大的船队从泉州港出发,扬起写着“夏”字的风帆,驶向未知的远洋。

     船头上,带队的航海家郑和抚摸着舱内的土豆种,对身边的学子们说:“李阳共主曾言,‘好东西要让天下人共享’。

    咱们这趟出海,不仅要通商,更要把土豆、玉米的种子带到那些饥饿的土地上。

    ” 学子们齐声应和,眼里闪烁着憧憬的光。

    他们行囊里,除了航海图和罗盘,还有一本翻烂的《李阳农书》,扉页上印着那句影响了无数人的话:“土地不分国界,饥饿却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 船队驶过马六甲,在印度半岛靠岸时,正遇上当地遭遇旱灾,饿殍遍野。

    郑和让人卸下土豆种,带着随船的农匠手把手教当地人种植:“挖个坑,埋进去,浇水,等上三个月,就能收获填饱肚子的粮食。

    ” 起初,当地人半信半疑,认为这种“埋在土里的疙瘩”不可能顶用。

    直到三个月后,沉甸甸的土豆从地里刨出,饥肠辘辘的孩子们捧着烤熟的土豆狼吞虎咽,他们才对着郑和一行跪地叩拜,称土豆为“东方神粮”。

     郑和在日记里写道:“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忽然懂了李公为何执着于推广新粮——让一个人吃饱,是善;让一群人吃饱,是功;让天下人吃饱,是德。

    ” 消息传回洛阳,大夏第十四代君主李曜龙特意下旨,嘉奖郑和船队:“尔等携种远航,播撒的不仅是粮食,更是我大夏‘天下同享’之愿。

    特赐‘通洋伯’爵位,世代承袭。

    ” 此时的皇宫里,李曜龙正和辅政大臣们商议在全国推广“新稻种”——这是农学家们根据李阳留下的水稻种子改良而成,能在盐碱地生长,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五成。

     “父皇留下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