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流风余韵,薪火相传
关灯
小
中
大
第二十一章流风余韵,薪火相传
大夏国建立百年后,洛阳城的农展馆早已扩建为“天下农桑博物院”。
馆内最热闹的展区,永远是“土豆起源”厅。
一幅巨大的壁画前,讲解员正对着一群金发碧眼的异域学子介绍:“诸位请看,这便是我大夏的‘立国之根’——土豆。
百年前,李阳共主将它从遥远的异域带回,手把手教百姓种植,才让我大夏从乱世中崛起……” 壁画上,年轻的李阳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土豆,身边围着满脸好奇的村民,苏婉儿端着水壶站在一旁,笑容温暖。
画的角落,还藏着个偷偷张望的孩童,正是当年的赵三。
“请问,”一个蓝眼睛的学子举手,“李阳共主为何能凭一种作物改变天下?我们国家也有高产作物,却从未有过这般奇迹。
” 讲解员微微一笑,指向展厅中央的青铜鼎——鼎内没有祭祀的牛羊,而是盛满了土豆、玉米、番薯。
“因为他不仅带来了种子,更带来了‘敬土爱人’的精神。
” 她拿起一枚复刻的“土豆券”:“看,这是当年的货币,以粮食为锚,百姓持券可随时兑换土豆。
他说,‘钱是死的,粮食是活的,让活的东西撑死,也不能让死的东西饿死’。
” 学子们听得入迷,纷纷在笔记上写下“敬土爱人”四个字。
此时的皇宫里,大夏的第七代君主李桢,正对着祖父李稷留下的《农桑要录》沉思。
书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李阳的笔迹:“治世如种地,深耕、除草、施肥,缺一不可。
急不得,懒不得。
” “陛下,”内侍进来禀报,“江南巡抚上奏,说新培育的‘耐涝土豆’试种成功,亩产比普通品种还高两成。
” 李桢眼睛一亮,起身走向御花园——那里有片皇家试验田,从李阳时代延续至今,历代君主都要亲手耕种。
他接过内侍递来的锄头,学着先祖的样子,在松软的土地上种下一颗新培育的土豆种。
泥土的芬芳让他想起幼时祖母(苏婉儿的孙媳)讲的故事:“太爷爷说,种地和做人一样,得把根扎深了,才能经得住风雨。
” 试验田旁,立着块石
馆内最热闹的展区,永远是“土豆起源”厅。
一幅巨大的壁画前,讲解员正对着一群金发碧眼的异域学子介绍:“诸位请看,这便是我大夏的‘立国之根’——土豆。
百年前,李阳共主将它从遥远的异域带回,手把手教百姓种植,才让我大夏从乱世中崛起……” 壁画上,年轻的李阳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土豆,身边围着满脸好奇的村民,苏婉儿端着水壶站在一旁,笑容温暖。
画的角落,还藏着个偷偷张望的孩童,正是当年的赵三。
“请问,”一个蓝眼睛的学子举手,“李阳共主为何能凭一种作物改变天下?我们国家也有高产作物,却从未有过这般奇迹。
” 讲解员微微一笑,指向展厅中央的青铜鼎——鼎内没有祭祀的牛羊,而是盛满了土豆、玉米、番薯。
“因为他不仅带来了种子,更带来了‘敬土爱人’的精神。
” 她拿起一枚复刻的“土豆券”:“看,这是当年的货币,以粮食为锚,百姓持券可随时兑换土豆。
他说,‘钱是死的,粮食是活的,让活的东西撑死,也不能让死的东西饿死’。
” 学子们听得入迷,纷纷在笔记上写下“敬土爱人”四个字。
此时的皇宫里,大夏的第七代君主李桢,正对着祖父李稷留下的《农桑要录》沉思。
书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李阳的笔迹:“治世如种地,深耕、除草、施肥,缺一不可。
急不得,懒不得。
” “陛下,”内侍进来禀报,“江南巡抚上奏,说新培育的‘耐涝土豆’试种成功,亩产比普通品种还高两成。
” 李桢眼睛一亮,起身走向御花园——那里有片皇家试验田,从李阳时代延续至今,历代君主都要亲手耕种。
他接过内侍递来的锄头,学着先祖的样子,在松软的土地上种下一颗新培育的土豆种。
泥土的芬芳让他想起幼时祖母(苏婉儿的孙媳)讲的故事:“太爷爷说,种地和做人一样,得把根扎深了,才能经得住风雨。
” 试验田旁,立着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