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逍遥行功法
关灯
小
中
大
总诀
太虚鸿蒙,清气浮游,天地为炉,阴阳为炭,炼就一气贯寰宇。
《天地逍遥行》源出自然,法效天地,以“逍遥”为宗,融“无为”之境,循“天人合一”之理,求“与道同游”之果。
总诀曰:“天地为庐气为舟,阴阳作楫任去留。
周天脉海融真意,逍遥九转破樊笼。
”首句喻修行之境,以天地为居所,以元气为舟楫,不拘于形,不滞于物;次句承道家阴阳之论,以阴阳为桨,顺自然之势,随心所往,无拘无束;“周天脉海融真意”,言功法核心在以周天运转贯通周身脉海,于气脉流转中悟得自然真意;末句点破修行终极——经九转功成,破世间樊笼,臻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之境。
修行之要,在“顺”与“忘”。
顺者,顺天地节律,顺气血自然,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逆其势;忘者,忘形体之拘,忘心识之扰,如庄子“坐忘”,外忘其身,内忘其心,方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初修需以“松、静、空”为基:松则筋脉舒展,如杨柳扶风,无半分滞涩;静则心神澄明,似古井无波,不染纤尘;空则万象归寂,若太虚无形,可纳天地。
第一篇:气感篇·鸿蒙初醒 “鸿蒙初醒气先觉,玄关微动意如丝。
涌泉承露滋肾水,劳宫纳光贯心池。
” 道家以“气”为万物本源,此篇为入门根基,旨在唤醒体内先天元气,接通天地之气。
玄关者,非特指一穴,乃“气之门户”,隐于脐下三分与命门之间,初修者需以“意如丝”之微念轻守,待腹中如有蚁行、似有暖流传遍四肢,便是气感初萌。
气行路径有二:其一,引天地清气从足底涌泉穴入。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起点,形如泉眼,连通地脉。
功法要求晨起朝露未曦时,赤足踏于青石板上,意想涌泉穴如海绵吸露,地气沿肾经上行,过三阴交、关元,入丹田,此为“地脉之气”,性阴,主滋养肾精;其二,采日月精华自掌心劳宫穴纳。
劳宫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火之苗,可通天气。
每逢月出东方,伸掌对月,意想月光如银线穿劳宫,沿心包经入膻中,贯心脉,此为“天气之精”,性阳,主温养心火。
待地水天火二气在丹田交汇,如云雾相缠,便是“气感篇”功成。
此时体内气脉如春水初融,虽微弱却已能循经流注。
经脉图注解:以淡蓝色虚线标地脉之气路径,起于涌泉,沿肾经(足内侧后缘)上行,过阴谷、幽门,入下丹田;以银白色实线标天气之精路径,起于劳宫,沿心包经(前臂掌侧中线)上行,过曲泽、间使,入膻中。
两气在丹田处交汇,形成淡紫色气旋图案,象征阴阳初融。
第二篇:脉通篇·江河奔流 “十二经脉如江河,八脉奇经似湖海。
气行周天无滞碍,血随经流润三才。
” 道家视经脉为“气血之道路”,此篇旨在通十二正经、畅奇经八脉,使气血如江河奔涌、湖海汇流。
十二正经对应十二月,奇经八脉应八方,气血通,则阴阳和,如《黄帝内经》言“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功法分两步:先通十二正经,以意念导气循“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之序运行。
寅时(3-5点)肺经当令,意守中府穴,引气从肺经行至少商;卯时(5-7点)大肠经当令,气从商阳行至迎香……如此依时辰流转,周行十二经,如江河分走四方,各归其道。
再通奇经八脉,以任督为纲,余脉为络。
任脉行身前,为“阴脉之海”,气从会阴沿腹中线升至承浆;督脉行身后,为“阳脉之海”,气从长强沿脊中线达百会。
任督通,则如天地间竖轴立起,余脉如带脉环腰、冲脉贯脊、阴维阳维连诸阴诸阳、阴跷阳跷主步履轻健,皆随任督之气自行疏通,如湖海相连,无有阻隔。
脉通之时,周身常有“蚁行、虫爬、水流”之感,此为气血冲开淤塞之兆,如江河破堤,奔涌无阻。
经脉图注解:十二正经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属五脏五行,标注气行方向:手三阴经以绿色箭头从胸向手,手三阳经以红色箭头从手向头,足三阳经以黄色箭头从头向足,足三阴经以黑色箭头从足向腹。
奇经八脉以金色标注,任督二脉加粗,任脉箭头向上,督脉箭头向上,带脉箭头环腰如带,冲脉箭头垂直贯脐至脊,余脉以虚线连接诸经,示其“维络”之功。
第三篇:周天篇·小环生息 “小周天转如日月,督升任降绕丹田。
坎离交济生真汞,水火既济炼金丹。
” 道家以周天运转为炼精化气之要,小周天乃初阶,仿日月交替、寒暑往来之理。
此篇以督脉为“日道”,任脉为“月道”,气行如日月轮转,循环不休。
功法始于丹田,当气聚丹田如温玉(约百日功成),便以意念引气从丹田下沉会阴,入长强穴,逆督脉上行:过尾闾(此关最难,需如鲤鱼摆尾,松腰沉胯以冲之)、夹脊(如熊伸腰,扩胸展背以通之)、玉枕(如鹤引颈,仰头收颔以透之),三关过后,气至百会,如日中天。
稍驻片刻,引气沿前额下印堂,顺鼻柱过鹊桥(舌抵上腭),入任脉:经膻中(如龟缩颈,沉肩坠肘以导之)、中脘(如腹鼓气,松腹沉气以运之),回归丹田,如月落沧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过程暗合道家“坎离交济”:督脉属阳,气行如坎(水)中真火上腾;任脉属阴,气行如离(火)中真水下润,水火相济,于丹田化生“真汞”(即炼化后之元气),如金丹初萌,故曰“水火既济炼金丹”。
经脉图注解:以红色箭头标督脉气行,从长强至百会,旁注“日道·阳火”;以蓝色箭头标任脉气行,从百会至丹田,旁注“月道·阴水”。
丹田处画金色圆点,标“金丹之基”;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以赤色三角标注“关隘”,鹊桥以青色弧线连接舌尖与上腭,示“津渡”。
第四篇:周天篇·大环归墟 “大周天运法乾坤,十二经脉绕身形。
一气周流无间断,如环无端应苍冥。
” 小周天通后,气满丹田,自会冲开十二正经,入大周天境。
此篇仿“天圆地方”之象,气行十二经如地之经纬,贯奇经八脉如天之辰宿,合为“乾坤大环”。
功法以“子午流注”为序:
《天地逍遥行》源出自然,法效天地,以“逍遥”为宗,融“无为”之境,循“天人合一”之理,求“与道同游”之果。
总诀曰:“天地为庐气为舟,阴阳作楫任去留。
周天脉海融真意,逍遥九转破樊笼。
”首句喻修行之境,以天地为居所,以元气为舟楫,不拘于形,不滞于物;次句承道家阴阳之论,以阴阳为桨,顺自然之势,随心所往,无拘无束;“周天脉海融真意”,言功法核心在以周天运转贯通周身脉海,于气脉流转中悟得自然真意;末句点破修行终极——经九转功成,破世间樊笼,臻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之境。
修行之要,在“顺”与“忘”。
顺者,顺天地节律,顺气血自然,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逆其势;忘者,忘形体之拘,忘心识之扰,如庄子“坐忘”,外忘其身,内忘其心,方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初修需以“松、静、空”为基:松则筋脉舒展,如杨柳扶风,无半分滞涩;静则心神澄明,似古井无波,不染纤尘;空则万象归寂,若太虚无形,可纳天地。
第一篇:气感篇·鸿蒙初醒 “鸿蒙初醒气先觉,玄关微动意如丝。
涌泉承露滋肾水,劳宫纳光贯心池。
” 道家以“气”为万物本源,此篇为入门根基,旨在唤醒体内先天元气,接通天地之气。
玄关者,非特指一穴,乃“气之门户”,隐于脐下三分与命门之间,初修者需以“意如丝”之微念轻守,待腹中如有蚁行、似有暖流传遍四肢,便是气感初萌。
气行路径有二:其一,引天地清气从足底涌泉穴入。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起点,形如泉眼,连通地脉。
功法要求晨起朝露未曦时,赤足踏于青石板上,意想涌泉穴如海绵吸露,地气沿肾经上行,过三阴交、关元,入丹田,此为“地脉之气”,性阴,主滋养肾精;其二,采日月精华自掌心劳宫穴纳。
劳宫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火之苗,可通天气。
每逢月出东方,伸掌对月,意想月光如银线穿劳宫,沿心包经入膻中,贯心脉,此为“天气之精”,性阳,主温养心火。
待地水天火二气在丹田交汇,如云雾相缠,便是“气感篇”功成。
此时体内气脉如春水初融,虽微弱却已能循经流注。
经脉图注解:以淡蓝色虚线标地脉之气路径,起于涌泉,沿肾经(足内侧后缘)上行,过阴谷、幽门,入下丹田;以银白色实线标天气之精路径,起于劳宫,沿心包经(前臂掌侧中线)上行,过曲泽、间使,入膻中。
两气在丹田处交汇,形成淡紫色气旋图案,象征阴阳初融。
第二篇:脉通篇·江河奔流 “十二经脉如江河,八脉奇经似湖海。
气行周天无滞碍,血随经流润三才。
” 道家视经脉为“气血之道路”,此篇旨在通十二正经、畅奇经八脉,使气血如江河奔涌、湖海汇流。
十二正经对应十二月,奇经八脉应八方,气血通,则阴阳和,如《黄帝内经》言“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功法分两步:先通十二正经,以意念导气循“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之序运行。
寅时(3-5点)肺经当令,意守中府穴,引气从肺经行至少商;卯时(5-7点)大肠经当令,气从商阳行至迎香……如此依时辰流转,周行十二经,如江河分走四方,各归其道。
再通奇经八脉,以任督为纲,余脉为络。
任脉行身前,为“阴脉之海”,气从会阴沿腹中线升至承浆;督脉行身后,为“阳脉之海”,气从长强沿脊中线达百会。
任督通,则如天地间竖轴立起,余脉如带脉环腰、冲脉贯脊、阴维阳维连诸阴诸阳、阴跷阳跷主步履轻健,皆随任督之气自行疏通,如湖海相连,无有阻隔。
脉通之时,周身常有“蚁行、虫爬、水流”之感,此为气血冲开淤塞之兆,如江河破堤,奔涌无阻。
经脉图注解:十二正经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属五脏五行,标注气行方向:手三阴经以绿色箭头从胸向手,手三阳经以红色箭头从手向头,足三阳经以黄色箭头从头向足,足三阴经以黑色箭头从足向腹。
奇经八脉以金色标注,任督二脉加粗,任脉箭头向上,督脉箭头向上,带脉箭头环腰如带,冲脉箭头垂直贯脐至脊,余脉以虚线连接诸经,示其“维络”之功。
第三篇:周天篇·小环生息 “小周天转如日月,督升任降绕丹田。
坎离交济生真汞,水火既济炼金丹。
” 道家以周天运转为炼精化气之要,小周天乃初阶,仿日月交替、寒暑往来之理。
此篇以督脉为“日道”,任脉为“月道”,气行如日月轮转,循环不休。
功法始于丹田,当气聚丹田如温玉(约百日功成),便以意念引气从丹田下沉会阴,入长强穴,逆督脉上行:过尾闾(此关最难,需如鲤鱼摆尾,松腰沉胯以冲之)、夹脊(如熊伸腰,扩胸展背以通之)、玉枕(如鹤引颈,仰头收颔以透之),三关过后,气至百会,如日中天。
稍驻片刻,引气沿前额下印堂,顺鼻柱过鹊桥(舌抵上腭),入任脉:经膻中(如龟缩颈,沉肩坠肘以导之)、中脘(如腹鼓气,松腹沉气以运之),回归丹田,如月落沧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过程暗合道家“坎离交济”:督脉属阳,气行如坎(水)中真火上腾;任脉属阴,气行如离(火)中真水下润,水火相济,于丹田化生“真汞”(即炼化后之元气),如金丹初萌,故曰“水火既济炼金丹”。
经脉图注解:以红色箭头标督脉气行,从长强至百会,旁注“日道·阳火”;以蓝色箭头标任脉气行,从百会至丹田,旁注“月道·阴水”。
丹田处画金色圆点,标“金丹之基”;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以赤色三角标注“关隘”,鹊桥以青色弧线连接舌尖与上腭,示“津渡”。
第四篇:周天篇·大环归墟 “大周天运法乾坤,十二经脉绕身形。
一气周流无间断,如环无端应苍冥。
” 小周天通后,气满丹田,自会冲开十二正经,入大周天境。
此篇仿“天圆地方”之象,气行十二经如地之经纬,贯奇经八脉如天之辰宿,合为“乾坤大环”。
功法以“子午流注”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