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逍遥行功法
关灯
小
中
大
子时(23-1点)气入胆经,从瞳子髎行至足窍阴;丑时(1-3点)气入肝经,从大敦行至期门……直至亥时气入三焦经,周行十二经,如大地脉络载气运行。
同时,奇经八脉如天空星宿,带脉如赤道环腰,冲脉如子午线贯身,任督如南北极轴,气在其中流转,与十二经之气交相呼应,如“天网地络”,无有遗漏。
大周天成时,气行不再需意念引导,而是“气到则经通,经通则气行”,如天地间大气环流,自然周流。
此时周身温暖如春,百脉皆和,如《庄子》言“通天下一气耳”,已入“气与道合”之始。
经脉图注解:以淡金色线条标大周天气行轨迹,覆盖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形成周身闭环。
十二经按时辰顺序标注“子胆、丑肝……亥三焦”,奇经八脉旁注“天枢、地轴、赤道”等喻称。
图中以云雾状阴影覆盖全身,示“气如氤氲,周流无间”。
第五篇:炼形篇·骨如玄玉 “形为气舍须当炼,骨如玄玉筋如弦。
肾主骨生髓通脑,肝主筋舒血自绵。
” 道家重“形神共养”,此篇专炼形体,以骨为架、筋为纲,使“形足以载气”。
肾主骨,藏精生髓,髓通于脑;肝主筋,藏血濡筋,筋连骨节,故炼形首重肝肾二经。
功法分三步:其一,“龙形拔骨”,仿龙之昂首摆尾,行“玉柱擎天”式: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托天,吸气时以意引气入督脉,从尾闾上冲百会,同时脊柱如竹节拔长,每一节脊椎皆有舒展之意,此式通督脉,强脊骨,使“骨如玄玉”(道家谓骨坚则髓满)。
其二,“凤形舒筋”,仿凤之展翅舒翼,行“丹凤朝阳”式:侧身而立,一臂前伸如凤喙,一臂后展如凤翼,呼气时引气入肝经,从大敦经曲泉至期门,同时筋腱如弓弦绷紧复舒展,此式通肝经,柔筋腱,使“筋如弦”(筋柔则血行)。
其三,“龟形固元”,仿龟之缩颈沉腹,行“灵龟吐纳”式:屈膝沉胯,收颔藏颈,气沉丹田,意守命门,使肾气入骨髓,肝气润筋络,形与气合,如龟之寿,得“形固而神安”。
炼形功成,体轻如羽,骨坚如石,寻常磕碰不伤,寒暑不侵,为后续炼神打下根基。
经脉图注解:以深棕色线条标督脉及脊柱诸穴,旁注“骨脉”,并画龙形虚影绕脊,示“龙形拔骨”之效;以青绿色线条标肝经及主要筋腱附着点(如曲泉、阴包),旁注“筋络”,画凤形虚影展翼,示“凤形舒筋”之效;命门穴以龟甲图案标注,示“龟形固元”之基。
第六篇:炼脏篇·五气朝元 “五脏为宫藏五神,心藏神兮肺藏魂。
肝藏魄兮脾藏意,肾藏志兮聚混元。
” 道家以五脏对应五行、五神,此篇旨在炼五脏之气,使“五气朝元”(元者,丹田也)。
心属火,藏神;肺属金,藏魄;肝属木,藏魂;脾属土,藏意;肾属水,藏志,五神安则五脏宁,五脏宁则气自顺。
功法依“五行相生”之序:先炼肾水,意守涌泉,引地气入肾,如“玄武潜水”,使肾气充盈,志定神安;再炼肝木,意守太冲,引肝气如“青龙抬头”,沿肝经上达双目,使肝血濡目,魂清魄静;次炼心火,意守劳宫,引天气入心,如“朱雀展翅”,使心气平和,神明清朗;再炼脾土,意守太白,引中气入脾,如“黄龙盘腹”,使脾气健运,意念专一;最后炼肺金,意守太渊,引清气入肺,如“白虎啸天”,使肺气宣降,魄安体舒。
五气炼足,自会沿经脉汇聚丹田,如五星朝斗,此谓“五气朝元”。
此时五脏调和,神清气爽,如《黄庭经》言“五脏相补,六腑相承,永保不失”。
经脉图注解:以五色标五脏对应经脉:肾经(水)为黑色,肝经(木)为青色,心经(火)为红色,脾经(土)为黄色,肺经(金)为白色。
各经起点(涌泉、大敦、中冲、隐白、少商)画对应神兽(玄武、青龙、朱雀、黄龙、白虎)虚影,气行终点均指向丹田,标“五气归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七篇:炼神篇·元神初显 “识神退位元神显,心似明镜照诸天。
泥丸宫中藏真意,不生不灭自圆满。
” 道家以“神”为生命主宰,分“识神”(后天杂念)与“元神”(先天本我),此篇旨在“炼识神为元神”,入“明心见性”之境。
泥丸宫(脑)为元神居所,故炼神先开泥丸。
功法以“静功”为主,行“坐忘”之法:盘膝而坐,松肩垂肘,双目微闭,先以意念引气上达泥丸,如“紫气贯顶”;再观“识神”如浮云聚散,不随其动,不逐其念,如《庄子》“心斋”:“虚者,心斋也”,使杂念渐消,识神退位。
待脑中一片澄明,如晴空无云,便会感知“元神”如宝珠自现,藏于泥丸深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此为“真意”。
元神初显时,常有“慧光”现于眼前,或如星光点点,或如皓月悬空,此为“性光”,乃元神外显之兆。
此时虽未脱凡胎,已能“神与气合”,反应远超常人。
经脉图注解:以紫色光晕笼罩头部,标“泥丸宫”为核心,内画金色光点,标“元神”;以灰色云雾状线条从眼、耳、鼻、舌、身五处向泥丸汇聚,标“识神之源”,并注“云散则月现”;从丹田有金色线条上达泥丸,标“气养神路”。
第八篇:炼虚篇·与道同游 “气归虚无神归寂,身如槁木心似灰。
天地之气入吾体,吾与天地共呼吸。
” 炼神之后,进一步“炼虚合道”,此篇以“虚无”为宗,使神与气皆归太虚,与天地之气相融。
道家谓“虚者,道之体也”,虚则能容,容则能合。
功法行“卧功”,如“尸解”之状(非真死,乃忘形):平身仰卧,四肢舒展,如“星罗棋布”,先忘四肢百骸,再忘胸腹脏腑,最后忘心神意念,使“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庄子·齐物论》)。
此时气不再拘于经脉,而是散于周身毛孔,与天地之气自由交换,如“肌肤呼吸”;神不再藏于泥丸,而是弥漫于虚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如“游乎四海之外”。
炼虚功成,常有“物我两忘”之感,不知我是天地,还是天地是我,已入“天人合一”之始境,行动坐卧皆合自然,举手投足皆契道妙。
经脉图注解:全身经脉以虚线淡化,示“气不循经,散于虚空”;周身画淡青色
同时,奇经八脉如天空星宿,带脉如赤道环腰,冲脉如子午线贯身,任督如南北极轴,气在其中流转,与十二经之气交相呼应,如“天网地络”,无有遗漏。
大周天成时,气行不再需意念引导,而是“气到则经通,经通则气行”,如天地间大气环流,自然周流。
此时周身温暖如春,百脉皆和,如《庄子》言“通天下一气耳”,已入“气与道合”之始。
经脉图注解:以淡金色线条标大周天气行轨迹,覆盖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形成周身闭环。
十二经按时辰顺序标注“子胆、丑肝……亥三焦”,奇经八脉旁注“天枢、地轴、赤道”等喻称。
图中以云雾状阴影覆盖全身,示“气如氤氲,周流无间”。
第五篇:炼形篇·骨如玄玉 “形为气舍须当炼,骨如玄玉筋如弦。
肾主骨生髓通脑,肝主筋舒血自绵。
” 道家重“形神共养”,此篇专炼形体,以骨为架、筋为纲,使“形足以载气”。
肾主骨,藏精生髓,髓通于脑;肝主筋,藏血濡筋,筋连骨节,故炼形首重肝肾二经。
功法分三步:其一,“龙形拔骨”,仿龙之昂首摆尾,行“玉柱擎天”式: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托天,吸气时以意引气入督脉,从尾闾上冲百会,同时脊柱如竹节拔长,每一节脊椎皆有舒展之意,此式通督脉,强脊骨,使“骨如玄玉”(道家谓骨坚则髓满)。
其二,“凤形舒筋”,仿凤之展翅舒翼,行“丹凤朝阳”式:侧身而立,一臂前伸如凤喙,一臂后展如凤翼,呼气时引气入肝经,从大敦经曲泉至期门,同时筋腱如弓弦绷紧复舒展,此式通肝经,柔筋腱,使“筋如弦”(筋柔则血行)。
其三,“龟形固元”,仿龟之缩颈沉腹,行“灵龟吐纳”式:屈膝沉胯,收颔藏颈,气沉丹田,意守命门,使肾气入骨髓,肝气润筋络,形与气合,如龟之寿,得“形固而神安”。
炼形功成,体轻如羽,骨坚如石,寻常磕碰不伤,寒暑不侵,为后续炼神打下根基。
经脉图注解:以深棕色线条标督脉及脊柱诸穴,旁注“骨脉”,并画龙形虚影绕脊,示“龙形拔骨”之效;以青绿色线条标肝经及主要筋腱附着点(如曲泉、阴包),旁注“筋络”,画凤形虚影展翼,示“凤形舒筋”之效;命门穴以龟甲图案标注,示“龟形固元”之基。
第六篇:炼脏篇·五气朝元 “五脏为宫藏五神,心藏神兮肺藏魂。
肝藏魄兮脾藏意,肾藏志兮聚混元。
” 道家以五脏对应五行、五神,此篇旨在炼五脏之气,使“五气朝元”(元者,丹田也)。
心属火,藏神;肺属金,藏魄;肝属木,藏魂;脾属土,藏意;肾属水,藏志,五神安则五脏宁,五脏宁则气自顺。
功法依“五行相生”之序:先炼肾水,意守涌泉,引地气入肾,如“玄武潜水”,使肾气充盈,志定神安;再炼肝木,意守太冲,引肝气如“青龙抬头”,沿肝经上达双目,使肝血濡目,魂清魄静;次炼心火,意守劳宫,引天气入心,如“朱雀展翅”,使心气平和,神明清朗;再炼脾土,意守太白,引中气入脾,如“黄龙盘腹”,使脾气健运,意念专一;最后炼肺金,意守太渊,引清气入肺,如“白虎啸天”,使肺气宣降,魄安体舒。
五气炼足,自会沿经脉汇聚丹田,如五星朝斗,此谓“五气朝元”。
此时五脏调和,神清气爽,如《黄庭经》言“五脏相补,六腑相承,永保不失”。
经脉图注解:以五色标五脏对应经脉:肾经(水)为黑色,肝经(木)为青色,心经(火)为红色,脾经(土)为黄色,肺经(金)为白色。
各经起点(涌泉、大敦、中冲、隐白、少商)画对应神兽(玄武、青龙、朱雀、黄龙、白虎)虚影,气行终点均指向丹田,标“五气归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七篇:炼神篇·元神初显 “识神退位元神显,心似明镜照诸天。
泥丸宫中藏真意,不生不灭自圆满。
” 道家以“神”为生命主宰,分“识神”(后天杂念)与“元神”(先天本我),此篇旨在“炼识神为元神”,入“明心见性”之境。
泥丸宫(脑)为元神居所,故炼神先开泥丸。
功法以“静功”为主,行“坐忘”之法:盘膝而坐,松肩垂肘,双目微闭,先以意念引气上达泥丸,如“紫气贯顶”;再观“识神”如浮云聚散,不随其动,不逐其念,如《庄子》“心斋”:“虚者,心斋也”,使杂念渐消,识神退位。
待脑中一片澄明,如晴空无云,便会感知“元神”如宝珠自现,藏于泥丸深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此为“真意”。
元神初显时,常有“慧光”现于眼前,或如星光点点,或如皓月悬空,此为“性光”,乃元神外显之兆。
此时虽未脱凡胎,已能“神与气合”,反应远超常人。
经脉图注解:以紫色光晕笼罩头部,标“泥丸宫”为核心,内画金色光点,标“元神”;以灰色云雾状线条从眼、耳、鼻、舌、身五处向泥丸汇聚,标“识神之源”,并注“云散则月现”;从丹田有金色线条上达泥丸,标“气养神路”。
第八篇:炼虚篇·与道同游 “气归虚无神归寂,身如槁木心似灰。
天地之气入吾体,吾与天地共呼吸。
” 炼神之后,进一步“炼虚合道”,此篇以“虚无”为宗,使神与气皆归太虚,与天地之气相融。
道家谓“虚者,道之体也”,虚则能容,容则能合。
功法行“卧功”,如“尸解”之状(非真死,乃忘形):平身仰卧,四肢舒展,如“星罗棋布”,先忘四肢百骸,再忘胸腹脏腑,最后忘心神意念,使“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庄子·齐物论》)。
此时气不再拘于经脉,而是散于周身毛孔,与天地之气自由交换,如“肌肤呼吸”;神不再藏于泥丸,而是弥漫于虚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如“游乎四海之外”。
炼虚功成,常有“物我两忘”之感,不知我是天地,还是天地是我,已入“天人合一”之始境,行动坐卧皆合自然,举手投足皆契道妙。
经脉图注解:全身经脉以虚线淡化,示“气不循经,散于虚空”;周身画淡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