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玄冰真经
关灯
小
中
大
总诀
昆仑之墟,负阴抱阳,冰凝万古,气贯太阴。
《昆仑玄冰真经》孕于极寒之渊,法效玄冥,以“玄冰”喻道之至静,以“太阴”显气之至阴,融“坎水”之精、“坤土”之厚,合“寒极生阳”之理,终臻“冰消道显”之境。
总诀曰:“昆仑冰髓孕真精,太阴寒气贯紫庭。
九宫寒脉藏玄奥,九转凝冰破妄形。
”首句言功法根源,昆仑万年玄冰之下,藏有先天真精,乃修行者需汲取之基;“太阴寒气贯紫庭”,谓太阴真寒之气需穿透紫庭(泥丸宫),涤荡后天燥火;“九宫寒脉藏玄奥”,指人体九宫窍穴与寒脉相连,藏有玄冰大道之秘;末句点修行终极——经九转凝冰,破肉身妄形,证得“冰寂归真”之境。
修行之要在“寒”与“寂”。
寒者,非冻骨之寒,乃“静气归元”之寒,如昆仑冰泉,清冽而藏生机;寂者,非枯槁之寂,乃“妄念不生”之寂,如冰下深渊,静默而蕴大道。
初修需立“三冰基”:一曰“冰体”,使经脉如玄冰玉管,通而不滞;二曰“冰心”,使心神如冰湖映月,明而不扰;三曰“冰息”,使呼吸如冰下暗流,绵而不绝。
第一篇:冰泉初涌篇·肾经启寒 “昆仑冰泉法肾经,涌泉凝寒贯腰庭。
太溪如珠藏玄水,命门似炉孕真精。
” 道家以肾属坎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此篇旨在通足少阴肾经,引昆仑玄冰之气入体,立“寒基”。
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贯脊通腰,如昆仑冰泉暗流,故曰“冰泉”。
功法分三步:其一,“寒泉灌足”。
每日亥时(21-23点,肾经当令),面北而坐,赤足踏于寒玉垫上,意想昆仑玄冰之气从涌泉穴渗入,如“冰珠入泉”,沿肾经上行,过然谷、太溪,至三阴交,此时足心常有“清凉感”,如踩冰泉。
其二,“玄水滋腰”。
引寒气上行至肾俞(后腰对应肾脏处),如“冰流绕山”,温养肾精——此处“温养”非燥热,乃“寒中藏阳”,如冰下温水,使肾精不泄而渐盈。
再上行至关元俞,过命门,此时腰部常有“重坠感”,如负玄冰,实则寒精已聚。
其三,“冰泉归府”。
寒气沿肾经继续上行,过幽门、步廊,终至俞府(肾经终点,胸前两侧),如“冰雾凝露”,此时胸中微寒而不冷,如含冰玉,此为“冰泉初涌”功成。
经脉图注解:以湛蓝色线条标肾经全程,从涌泉至俞府,旁注“冰泉脉”;涌泉穴画冰珠入水声纹,标“寒从足起”;太溪穴画冰珠虚影,标“玄水聚珠”;命门处画冰下温火(淡红虚线),标“寒中藏阳,真精所孕”;俞府穴画淡蓝雾气,标“冰泉归府,寒不伤脏”。
第二篇:冰络通幽篇·膀胱经布寒 “膀胱经似冰凌道,贯脊通背布寒网。
睛明如鉴凝霜气,至阴似针透寒芒。
” 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海”,却与肾经相表里,主“寒水代谢”,此篇旨在通膀胱经,将肾经之寒布散全身,如昆仑冰凌道蔓延群山。
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行于脊背两侧,如冰脉纵横,故曰“冰络”。
功法承上篇,待肾经寒足,引寒入膀胱经:其一,“霜凝天目”。
以意念引俞府寒气入督脉,上行至百会,再向前至睛明(膀胱经起点),如“霜凝镜面”,此时双目清凉,视物明澈,如“冰鉴照物”。
其二,“寒走冰凌道”。
寒气从睛明沿膀胱经下行,过攒竹、玉枕,沿脊背两侧(大杼至秩边)如“冰流绕脊”,所过之处,肌肉紧绷渐松,如“冰释雪融”却不失寒韵;再下行至臀部(环跳)、腿部(殷门、承山),如“冰瀑落谷”,此时腰背常有“沉实感”,如覆薄冰。
其三,“寒芒透足”。
寒气终至至阴(膀胱经终点,足小趾端),如“寒针透骨”,却不刺骨,反觉足趾轻健,如“踏冰而行不陷”。
此时膀胱经寒络成网,全身如裹寒雾,此为“冰络通幽”功成。
经脉图注解:以冰青色线条标膀胱经全程,从睛明至至阴,旁注“冰凌道”;睛明穴画霜花虚影,标“霜凝天目,清神明目”;脊背两侧经脉画冰棱纹路,标“寒走脊络,通调诸阳”;至阴穴画细如发丝的寒芒(淡蓝线),标“寒透足趾,导寒出表”;膀胱经与肾经连接处(大腿内侧)画阴阳鱼半环,标“水火既济,寒阳相调”。
第三篇:冰宫固元篇·任脉凝寒 “任脉如冰宫玉阶,承寒聚气入黄庭。
承浆似冰壶盛露,会阴如寒渊藏精。
”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阴液涵养”,此篇旨在引寒入任脉,凝寒成“冰宫”,固护元阴,如昆仑冰宫储冰不化。
任脉起于会阴,止于承浆,行于胸腹正中,如冰阶通达,故曰“冰宫”。
功法步骤:其一,“冰壶纳露”。
引膀胱经寒气从百会入任脉,下行至承浆,如“冰壶盛露”,此时舌尖抵上腭,引寒津(冰液)入喉,沿任脉下行,过廉泉、膻中,如“冰流灌腑”,滋养心肺,却不寒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二,“寒聚黄庭”。
寒气至中脘(胃腑),如“冰珠落盘”,胃寒却不胀,反觉消化渐强(寒能制胃火);再下行至神阙、关元,聚于黄庭(中丹田),如“冰珠成串”,此时腹部常有“凉润感”,如怀冰玉,却不伤脾土。
其三,“寒渊藏精”。
寒气入会阴,与肾经之寒相汇,如“寒渊聚流”,此时会阴微寒而收束,固精不泄,如“冰锁玄泉”。
经脉图注解:以白玉色线条标任脉全程,从会阴至承浆,旁注“冰宫玉阶”;承浆穴画冰壶虚影,内有寒津,标“冰液润上焦”;黄庭处画冰珠串(蓝色圆点连成线),标“寒聚中宫,固护脾胃”;会阴穴画深潭虚影,寒气下沉,标“寒渊藏精,元阴不泄”;任脉与督脉交汇处(龈交)画冰桥虚影,标“寒通鹊桥,阴阳不隔”。
第四篇:寒锁九宫篇·奇经布寒 “九宫窍穴凝寒锁,奇经八脉布寒罗。
带脉如冰环束腰,冲脉似冰箭穿膜。
” 奇经八脉为“经脉之湖”,此篇旨在引寒入奇经,以寒“锁”九宫窍穴,使寒脉成罗,如昆仑冰原冻土,固而不僵。
道家谓奇经“主蓄溢气血”,寒入奇经,则能“蓄寒而不泄”。
功法分论:其一,“冰环束腰”。
引黄庭寒气入带脉,环腰而行,左三圈右三圈,如“冰环束腰”,此时腰围渐收,如“冰裹赘肉渐消”,却不紧绷,带脉所过之处,寒而不凝,如“冰丝带”。
其二,“冰箭穿膜”。
引督脉寒气入冲脉,从百会直贯会阴,如“冰箭穿膜”(膜指胸膜、腹膜),所过之处,脏腑间寒气流转,如“冰
《昆仑玄冰真经》孕于极寒之渊,法效玄冥,以“玄冰”喻道之至静,以“太阴”显气之至阴,融“坎水”之精、“坤土”之厚,合“寒极生阳”之理,终臻“冰消道显”之境。
总诀曰:“昆仑冰髓孕真精,太阴寒气贯紫庭。
九宫寒脉藏玄奥,九转凝冰破妄形。
”首句言功法根源,昆仑万年玄冰之下,藏有先天真精,乃修行者需汲取之基;“太阴寒气贯紫庭”,谓太阴真寒之气需穿透紫庭(泥丸宫),涤荡后天燥火;“九宫寒脉藏玄奥”,指人体九宫窍穴与寒脉相连,藏有玄冰大道之秘;末句点修行终极——经九转凝冰,破肉身妄形,证得“冰寂归真”之境。
修行之要在“寒”与“寂”。
寒者,非冻骨之寒,乃“静气归元”之寒,如昆仑冰泉,清冽而藏生机;寂者,非枯槁之寂,乃“妄念不生”之寂,如冰下深渊,静默而蕴大道。
初修需立“三冰基”:一曰“冰体”,使经脉如玄冰玉管,通而不滞;二曰“冰心”,使心神如冰湖映月,明而不扰;三曰“冰息”,使呼吸如冰下暗流,绵而不绝。
第一篇:冰泉初涌篇·肾经启寒 “昆仑冰泉法肾经,涌泉凝寒贯腰庭。
太溪如珠藏玄水,命门似炉孕真精。
” 道家以肾属坎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此篇旨在通足少阴肾经,引昆仑玄冰之气入体,立“寒基”。
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贯脊通腰,如昆仑冰泉暗流,故曰“冰泉”。
功法分三步:其一,“寒泉灌足”。
每日亥时(21-23点,肾经当令),面北而坐,赤足踏于寒玉垫上,意想昆仑玄冰之气从涌泉穴渗入,如“冰珠入泉”,沿肾经上行,过然谷、太溪,至三阴交,此时足心常有“清凉感”,如踩冰泉。
其二,“玄水滋腰”。
引寒气上行至肾俞(后腰对应肾脏处),如“冰流绕山”,温养肾精——此处“温养”非燥热,乃“寒中藏阳”,如冰下温水,使肾精不泄而渐盈。
再上行至关元俞,过命门,此时腰部常有“重坠感”,如负玄冰,实则寒精已聚。
其三,“冰泉归府”。
寒气沿肾经继续上行,过幽门、步廊,终至俞府(肾经终点,胸前两侧),如“冰雾凝露”,此时胸中微寒而不冷,如含冰玉,此为“冰泉初涌”功成。
经脉图注解:以湛蓝色线条标肾经全程,从涌泉至俞府,旁注“冰泉脉”;涌泉穴画冰珠入水声纹,标“寒从足起”;太溪穴画冰珠虚影,标“玄水聚珠”;命门处画冰下温火(淡红虚线),标“寒中藏阳,真精所孕”;俞府穴画淡蓝雾气,标“冰泉归府,寒不伤脏”。
第二篇:冰络通幽篇·膀胱经布寒 “膀胱经似冰凌道,贯脊通背布寒网。
睛明如鉴凝霜气,至阴似针透寒芒。
” 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海”,却与肾经相表里,主“寒水代谢”,此篇旨在通膀胱经,将肾经之寒布散全身,如昆仑冰凌道蔓延群山。
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行于脊背两侧,如冰脉纵横,故曰“冰络”。
功法承上篇,待肾经寒足,引寒入膀胱经:其一,“霜凝天目”。
以意念引俞府寒气入督脉,上行至百会,再向前至睛明(膀胱经起点),如“霜凝镜面”,此时双目清凉,视物明澈,如“冰鉴照物”。
其二,“寒走冰凌道”。
寒气从睛明沿膀胱经下行,过攒竹、玉枕,沿脊背两侧(大杼至秩边)如“冰流绕脊”,所过之处,肌肉紧绷渐松,如“冰释雪融”却不失寒韵;再下行至臀部(环跳)、腿部(殷门、承山),如“冰瀑落谷”,此时腰背常有“沉实感”,如覆薄冰。
其三,“寒芒透足”。
寒气终至至阴(膀胱经终点,足小趾端),如“寒针透骨”,却不刺骨,反觉足趾轻健,如“踏冰而行不陷”。
此时膀胱经寒络成网,全身如裹寒雾,此为“冰络通幽”功成。
经脉图注解:以冰青色线条标膀胱经全程,从睛明至至阴,旁注“冰凌道”;睛明穴画霜花虚影,标“霜凝天目,清神明目”;脊背两侧经脉画冰棱纹路,标“寒走脊络,通调诸阳”;至阴穴画细如发丝的寒芒(淡蓝线),标“寒透足趾,导寒出表”;膀胱经与肾经连接处(大腿内侧)画阴阳鱼半环,标“水火既济,寒阳相调”。
第三篇:冰宫固元篇·任脉凝寒 “任脉如冰宫玉阶,承寒聚气入黄庭。
承浆似冰壶盛露,会阴如寒渊藏精。
”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阴液涵养”,此篇旨在引寒入任脉,凝寒成“冰宫”,固护元阴,如昆仑冰宫储冰不化。
任脉起于会阴,止于承浆,行于胸腹正中,如冰阶通达,故曰“冰宫”。
功法步骤:其一,“冰壶纳露”。
引膀胱经寒气从百会入任脉,下行至承浆,如“冰壶盛露”,此时舌尖抵上腭,引寒津(冰液)入喉,沿任脉下行,过廉泉、膻中,如“冰流灌腑”,滋养心肺,却不寒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二,“寒聚黄庭”。
寒气至中脘(胃腑),如“冰珠落盘”,胃寒却不胀,反觉消化渐强(寒能制胃火);再下行至神阙、关元,聚于黄庭(中丹田),如“冰珠成串”,此时腹部常有“凉润感”,如怀冰玉,却不伤脾土。
其三,“寒渊藏精”。
寒气入会阴,与肾经之寒相汇,如“寒渊聚流”,此时会阴微寒而收束,固精不泄,如“冰锁玄泉”。
经脉图注解:以白玉色线条标任脉全程,从会阴至承浆,旁注“冰宫玉阶”;承浆穴画冰壶虚影,内有寒津,标“冰液润上焦”;黄庭处画冰珠串(蓝色圆点连成线),标“寒聚中宫,固护脾胃”;会阴穴画深潭虚影,寒气下沉,标“寒渊藏精,元阴不泄”;任脉与督脉交汇处(龈交)画冰桥虚影,标“寒通鹊桥,阴阳不隔”。
第四篇:寒锁九宫篇·奇经布寒 “九宫窍穴凝寒锁,奇经八脉布寒罗。
带脉如冰环束腰,冲脉似冰箭穿膜。
” 奇经八脉为“经脉之湖”,此篇旨在引寒入奇经,以寒“锁”九宫窍穴,使寒脉成罗,如昆仑冰原冻土,固而不僵。
道家谓奇经“主蓄溢气血”,寒入奇经,则能“蓄寒而不泄”。
功法分论:其一,“冰环束腰”。
引黄庭寒气入带脉,环腰而行,左三圈右三圈,如“冰环束腰”,此时腰围渐收,如“冰裹赘肉渐消”,却不紧绷,带脉所过之处,寒而不凝,如“冰丝带”。
其二,“冰箭穿膜”。
引督脉寒气入冲脉,从百会直贯会阴,如“冰箭穿膜”(膜指胸膜、腹膜),所过之处,脏腑间寒气流转,如“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