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玄冰真经

关灯
流润隙”,调和脏腑机能,冲脉所经,寒而不滞,如“寒箭通瘀”。

     其三,“寒维四极”。

    阴维、阳维如“冰绳牵经”,阴维连诸阴经(寒脉),阳维连诸阳经(寒中藏阳);阴跷、阳跷如“冰跷踏寒”,引寒入足,使步履轻健如“踏冰无痕”。

    九宫窍穴(百会、印堂、膻中、神阙、关元、会阴、命门、夹脊、尾闾)皆凝寒如珠,标“寒锁九宫,元阴固密”。

     经脉图注解:以淡蓝色线条标奇经六脉,带脉环腰画冰环,标“冰环束腰,固护中州”;冲脉垂直贯身,画冰箭虚影,标“冰箭穿膜,通调脏腑”;阴维、阳维沿胸腹、脊背画冰绳,标“寒维四极,连缀诸经”;九宫窍穴画蓝色冰晶,标“寒锁九宫,窍开而寒不泄”。

     第五篇:冰息归元篇·调息凝寒 “冰息如蛰藏深冬,鼻吸鼻呼纳寒精。

    一息九咽冰津润,三息一凝寒脉行。

    ” 道家以“息”为“气之门户”,此篇旨在调“冰息”,使呼吸与寒脉共振,如昆仑冰下暗流,绵而有力。

    冰息非憋气,乃“深、长、匀、细”,如“寒蛰藏息”,纳天地太阴之气。

     功法步骤:其一,“寒纳鼻息”。

    每日寅时(3-5点,太阴气盛),盘膝而坐,鼻吸时意想昆仑寒气从鼻腔入肺,如“寒雾入窍”,肺叶舒展如“冰叶承露”;鼻呼时意想体内燥气随呼而出,如“雾散冰留”。

     其二,“冰津九咽”。

    吸气时舌尖抵上腭,引寒津满口,呼气时分九次细咽,如“冰珠落泉”,沿任脉入黄庭,每咽一次,寒脉随之一动,如“冰脉跳珠”。

     其三,“三息凝寒”。

    每吸气三次、呼气三次,引黄庭寒气沿十二经流转一周,如“寒雾周行”,此时息与脉合,如“冰湖潮汐”,身动而息不停,息停而脉不止。

     冰息功成,呼吸如“冰下泉流”,不闻其声,唯感其力,寒脉流转如“星斗周天”,此为“冰息归元”。

     经脉图注解:鼻腔处画寒雾入出纹路,标“鼻吸太阴,呼吐燥火”;口腔处画冰津(透明水珠),有箭头分九次入黄庭,标“九咽冰津,润养寒脉”;黄庭至十二经画淡蓝气流,随呼吸节奏标“三息一周,寒行无滞”;周身画冰雾笼罩,标“息与寒合,如蛰藏渊”。

     第六篇:玄冰初凝篇·炼精化寒 “玄冰初凝赖丹田,肾精化寒透三关。

    坎水归藏真阴足,离火不燥寒不顽。

    ” 道家以丹田为“坎水之府”,此篇旨在“炼精化寒”,将肾精化为玄冰真寒,如昆仑冰泉冻结成玉。

    “精化寒”非伤精,乃“精凝为寒”,如“水结为冰,质存而形变”。

     功法步骤:其一,“寒炉起火”。

    以意念引心(离火)之温煦入下丹田(关元),如“微火温冰”——此火不燥,能化精为寒却不耗精,使丹田如“寒炉”,肾精入炉,渐凝为“玄冰珠”(寒精)。

     其二,“寒透三关”。

    引玄冰珠从丹田入督脉,冲尾闾关时,如“冰珠碾石”,关开则尾闾寒而不僵;冲夹脊关时,如“冰棱破岩”,关开则脊背寒而不酸;冲玉枕关时,如“冰镜透光”,关开则后脑寒而不晕。

     其三,“寒归紫庭”。

    玄冰珠过百会,入泥丸宫(紫庭),如“冰珠入玉盘”,此时脑中清凉如“冰宫纳凉”,杂念渐消,此为“玄冰初凝”功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脉图注解:下丹田处画寒炉(蓝色炉体,内有淡红火苗),标“离火温坎水,精化为寒”;玄冰珠(蓝色圆珠)从丹田沿督脉上行,过三关时画破冰纹路,标“寒透三关,精凝不泄”;泥丸宫处画冰盘承珠,标“寒归紫庭,清神醒脑”;心俞穴(心经)画淡红暖线连丹田,标“离火不燥,寒不顽劣”。

     第七篇:寒脉周天篇·大周天运寒 “寒行大周天,十二经脉布寒筵。

    手三阴经寒滋脏,手三阳经寒润巅。

    足三阳经寒行肢,足三阴经寒归元。

    ” 大周天以十二正经为道,此篇旨在引玄冰真寒周流十二经,如昆仑寒雾笼罩群山,无远弗届。

    “寒行十二经”需循“阴经养脏,阳经布表”之序,使寒不偏滞。

     功法依“子午流注”运寒:子时(胆经),寒入足少阳胆经,从瞳子髎至足窍阴,如“寒月照溪”,清胆火;丑时(肝经),寒入足厥阴肝经,从大敦至期门,如“寒风吹林”,疏肝郁;寅时(肺经),寒入手太阴肺经,从中府至少商,如“寒雾润叶”,宣肺气。

     辰时(胃经),寒入足阳明胃经,从承泣至厉兑,如“寒雨滋田”,制胃火;巳时(脾经),寒入足太阴脾经,从隐白至大包,如“寒土生金”,健脾运;午时(心经),寒入手少阴心经,从极泉至少冲,如“寒泉养心”,降心火。

     申时(膀胱经),寒入足太阳膀胱经,从睛明至至阴,如“寒瀑行川”,利水湿;酉时(肾经),寒入足少阴肾经,从涌泉至俞府,如“寒泉归源”,补肾精;戌时(心包经),寒入手厥阴心包经,从天池至中冲,如“寒玉护心”,宁心神。

     寒行十二经一周,如“寒筵遍设”,脏腑得寒而不滞,肢体得寒而不僵,此为“寒脉周天”功成。

     经脉图注解:以十二色寒纹(青、蓝、紫等)标十二正经,标注时辰与寒行方向(如胆经“子·寒从头至足”);阴经(三阴经)寒行处画脏腑虚影,标“寒滋脏,阴平阳秘”;阳经(三阳经)寒行处画肢体轮廓,标“寒润表,阳固不泄”;寒脉在十二经终点汇于丹田,标“寒行周天,归元不耗”。

     第八篇:冰魄生形篇·炼寒化神 “寒凝冰魄生,泥丸宫中现真形。

    识神如冰释,元神似月明清。

    ” 泥丸宫为“元神居所”,此篇旨在“炼寒化神”,以玄冰真寒涤荡识神,显元神之“冰魄”,如昆仑冰镜映照明月,无有尘埃。

    “寒化神”非寒伤神,乃“寒清神浊”,如“冰释水明,神显而识消”。

     功法步骤:其一,“寒涤识神”。

    引泥丸宫玄冰真寒扩散,如“冰雾漫宫”,识神(杂念)遇寒如“冰融水消”,渐趋平静,此时脑中唯有寒而无念,如“冰宫无人”。

     其二,“冰魄初显”。

    识神渐消,元神自显,如“冰镜映月”,初为一点寒光,渐成“冰魄”(元神具象)——形似己身,通体冰莹,坐于泥丸宫中,如“冰仙临凡”。

    此时内视可见冰魄闭目盘膝,周身寒芒流转,与泥丸宫寒气相融,不分彼此。

     其三,“寒神归一”。

    以意念沟通冰魄,使自身意识与冰魄合一,如“我即冰魄,冰魄即我”。

    此时对外界感知愈发敏锐,可“以寒为镜”,洞察细微之物,如昆仑冰原上的风动草摇皆能明察。

    此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