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玄冰真经

关灯
魄生形”功成,标志着从“炼寒”迈入“炼神”之境。

     经脉图注解:泥丸宫处画冰魄虚影(通体莹白,形似人形),周身寒芒如星,标“元神显形,冰魄为体”;识神杂念以灰色雾气表示,遇冰魄寒芒后渐散,标“寒涤识神,妄念冰消”;冰魄与丹田间有寒线相连,标“神寒相通,上下一体”;头部周围画冰镜纹路,标“寒镜照物,明察秋毫”。

     第九篇:寒域结界篇·炼神筑界 “冰魄凝寒域,周身结界护真形。

    左引太阴气,右聚昆仑精。

    ” 神成之后需筑“寒域结界”,以冰魄之寒为基,引天地太阴之气与昆仑玄冰之精,形成护罩,如昆仑冰城高墙,御外邪、固己身。

    此结界非实体,乃“寒气场”,触之如遇坚冰,却不伤人。

     功法步骤:其一,“寒域初张”。

    以冰魄意念引泥丸宫寒气向周身扩散,至三尺而止,如“冰雾围城”,此时周身气温骤降,却不侵己身,触之者觉寒气刺骨,自退三尺。

     其二,“太阴贯界”。

    引月华为“太阴真精”,从百会入结界,如“冰灯照城”,使结界寒芒更盛,能涤荡邪祟之气——邪祟遇之如“雪遇烈日”,消融无形。

     其三,“昆仑铸界”。

    意想昆仑万年玄冰之精融入结界,如“冰砖筑墙”,使结界坚不可摧,寻常外力难破。

    此时结界内寒气温和,如“春冰融水”,滋养己身;结界外寒气凛冽,如“冬冰封川”,拒敌于外。

     此篇功成,行走坐卧皆有寒域相随,如“身游冰境而不伤”,为后续修行筑牢屏障。

     经脉图注解:周身三尺画淡蓝色光罩(寒域结界),标“寒域护身,邪不可侵”;光罩顶部有月华(银白色)注入,标“太阴真精贯界”;光罩边缘有玄冰纹路(深蓝色),标“昆仑精铸界,坚不可摧”;光罩内外温差以红蓝二色对比,标“内温外寒,护养一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十篇:冰寂归虚篇·炼神还虚 “冰寂归虚境,寒神融太虚。

    无寒亦无暖,不生亦不灭。

    ” 冰魄充盈后,需入“冰寂”之境,使寒神融入太虚,如昆仑冰原与天地同寂,不见其形却无处不在。

    “冰寂”非死寂,乃“寂而常照”,如“冰湖无波,却能映万象”。

     功法行“冰禅”之法:其一,“忘寒”。

    盘膝而坐,先忘周身寒域,再忘体内寒脉,不执着于“寒”之相,如“知冰是水,不滞于冰”。

     其二,“忘神”。

    再忘泥丸冰魄,不执着于“神”之形,如“知镜能照,不滞于镜”,此时意识如“冰融于水”,弥漫于太虚,无“内”无“外”。

     其三,“归虚”。

    终至“无寒无暖,无生无灭”之境,自身与昆仑玄冰、天地太阴之气浑然一体,呼吸如“冰原长风”,心念如“冰下潜流”,动而不伤寂,寂而不碍动。

     此篇功成,已入“虚境”,寒神与道相合,如“冰归大海,不见其形而存其性”。

     经脉图注解:全图以灰白为底,示“太虚之境”;人身与寒域轮廓虚化,仅余淡蓝寒芒与天地相融,标“寒神归虚,不滞于形”;昆仑冰原虚影与太虚相连,标“冰原即虚,虚即冰原”;旁注“冰寂非寂,虚境非空,动静不二,寒道归真”。

     第十一篇:寒极生阳篇·玄冰化灵 “寒极自有阳气生,玄冰化灵显生机。

    坎中藏离火,冰下育真精。

    ” 道家谓“阴极生阳,寒极生暖”,此篇旨在引寒中潜藏之阳气,使玄冰化“灵”,如昆仑冰下藏温泉,寒中育生机。

    “寒极生阳”非弃寒,乃“寒阳相济”,如“冰融生泉,泉凝再冰,循环不息”。

     功法步骤:其一,“阳生冰下”。

    意守丹田,观玄冰真寒之核,有一点暖光(坎中离火)渐生,如“冰下火种”,此阳非燥火,乃“生生之气”,能化寒为灵却不耗寒。

     其二,“灵走寒脉”。

    暖光沿寒脉流转,所过之处,玄冰之气如“活冰”流动,不再僵滞,如“春冰解冻,却不失寒韵”;至脏腑,则寒不伤脏,阳不助火,如“冰泉灌田,苗壮而不枯”。

     其三,“玄冰化灵”。

    暖光归聚黄庭,与寒气相合,化为“玄冰灵体”——非肉身,乃“寒阳相济之神体”,可显可隐,显则如“冰仙”,白衣胜雪而有暖意;隐则如“寒雾”,弥漫天地而藏生机。

     此篇功成,寒不再是“死寂”之象,而成“生生”之力,如昆仑玄冰万年不化,却滋养万物,此为“玄冰化灵”。

     经脉图注解:丹田玄冰(深蓝色)中心画红点(暖光),标“坎中离火,寒极生阳”;暖光沿寒脉(蓝线)流转,所过之处蓝线泛淡红,标“阳走寒脉,冰化为灵”;黄庭处画冰仙虚影(白衣带暖光),标“玄冰灵体,寒阳相济”;脏腑位置画寒阳交织纹路(蓝红相间),标“寒不伤脏,阳不助火”。

     第十二篇:昆仑冰封篇·道化永恒 “昆仑冰封非永寂,道化寒灵贯古今。

    寒锁天地脉,灵护万劫宁。

    ” 此为《昆仑玄冰真经》终篇,达“道化永恒”之境,如昆仑玄冰虽历万劫而不化,非因其坚,而因与道同存;寒灵虽显,非因其形,而因贯道永恒。

     此时,“修行者”已化“昆仑寒灵”:或凝为万古玄冰,镇守昆仑之根,使地脉不泄;或散为太阴寒雾,弥漫天地之间,使阳气不燥;或显为冰仙,接引后学,传“寒中藏生”之理。

     所作所为,皆“以寒养和”:遇燥则布寒,使火不燎原;遇湿则生阳,使水不滔天;见众生执“热”则示“寒”,见众生执“寒”则示“阳”,如《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以寒显道,以阳证真。

     观其寿,与昆仑同存;论其功,护天地平衡。

    总括十二篇,始于肾经引寒,终于道化寒灵,如昆仑玄冰从凝结到化灵,从守一到护万,皆在“明寒之性,体寒之道”。

     后世修行者若能悟此,便知“寒非冷,乃道之静;冰非僵,乃道之凝”——心若如冰清,意若如冰静,便是《昆仑玄冰真经》之真髓。

     经脉图注解:全图绘昆仑全景,冰峰入云,冰下有暖流(寒阳相济);峰顶有冰仙虚影,周身寒雾弥漫,与天地相连;图题“昆仑冰封,道化永恒”,旁注“寒灵不死,因道不死;玄冰不化,因道不化”。

     此功法以昆仑玄冰为法象,融道家“坎离交济”“阴极生阳”“炼神还虚”等理论,详解肾经、膀胱经、任脉、十二正经等寒脉运行之要,从引寒入体到道化寒灵,层层递进,既重寒脉实操,又明“寒中藏生”之理,合于“以寒显道,以静证真”之旨。

     喜欢万千功法录请大家收藏:()万千功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