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辽东战局的溃败

关灯
泰昌元年的残阳染红紫禁城宫墙时,十六岁的朱由校握着先帝遗诏的手微微发颤。

    他尚不知晓,自己接过的不仅是龙椅,更是一片焦土遍布的辽东危局。

    此刻的辽河两岸,后金的战旗在凛冽寒风中猎猎作响,明军的烽火台昼夜不熄,熊熊烈焰映照着尸骸遍野的大地,一场关乎大明存亡的生死较量,已然拉开了残酷的帷幕。

     熊廷弼跨上战马巡视辽东防线那日,枯黄的野草在他马前簌簌倒伏。

    这位出身江夏的将领,目光如炬,洞察着每一处关隘的虚实。

    面对后金八旗铁骑的虎视眈眈,他深知以明军当下的实力,贸然出击无疑是以卵击石。

    于是,他精心制定了“坚守渐逼”之策,如同一位沉稳的棋手,在广袤的辽东大地布下层层防线。

    他修缮城池,训练精兵,囤积粮草,用坚壁清野的策略,筑起一道令后金不敢轻易逾越的铜墙铁壁。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原本摇摇欲坠的辽东局势,渐渐有了稳定的迹象,百姓们也终于能在战火的间隙中,喘上一口安稳气。

     然而,紫禁城的权谋漩涡远比辽东的战火更为凶险。

    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如同毒蛇般在朝堂蔓延,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将黑手伸向了各个角落。

    熊廷弼为人刚正不阿,不愿与阉党同流合污,这便成了他的“原罪”。

    阉党们在朱由校面前巧舌如簧,颠倒黑白,将熊廷弼的坚守污蔑为怯懦,把持久防御说成消极避敌。

    年轻的皇帝,在阉党的谗言蛊惑下,如同被迷雾蒙蔽了双眼,未加思索,便下旨罢免了这位力挽狂澜的将领。

    当免职诏书传到辽东时,熊廷弼望着自己一手打造的防线,长叹一声,眼中满是无奈与不甘。

     接替熊廷弼的袁应泰,身着官服踏入辽东大营的那一刻,便注定了这场换帅的悲剧。

    作为文官的他,虽有清正廉洁之名,却对军事一窍不通。

    他急于在辽东建功立业,全然不顾熊廷弼战略的正确性,盲目地将防守转为进攻。

    努尔哈赤得知消息后,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笑意,他深知,机会来了。

    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