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闲谈
关灯
小
中
大
“妙!殿下此策,实乃老成谋国之言!既安置了降俘,又兴修了基础,更省下了大笔钱粮!一举三得!”他兴奋地站起身,在值房内踱了两步,“只是…这三万人聚在一起劳作,若有人煽动作乱,或是突厥探子借机生事,如何防范?”
“管理是关键。
”李承乾走到公案前,提笔蘸墨,在空白的纸上快速写下几行字,“其一,化整为零。
将三万降俘打散,按来源部落、亲疏关系拆分为数百人一队,分派至不同路段、渠段、垦荒点,使其难以串联。
其二,严明编伍。
仿府兵制,十人一火,设火长;五火一队,设队正。
火长、队正可由降俘中素有威望且心向我朝者担任,亦可由府兵小校充任,层层管辖,责任到人。
其三,军管监视。
各工段,由临近折冲府派出府兵小队驻守巡逻,维持秩序,弹压异动。
其四,重赏重罚。
劳作勤勉、表现良好者,可酌减其‘俘’役年限,或赐予土地,允其入籍为民;煽动作乱、图谋不轨者,立斩不赦,连坐其伍!恩威并施,方为上策。
”他放下笔,纸上已列出清晰的条陈。
长孙无忌拿起那张墨迹未干的纸,仔细看着,脸上的愁云终于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振奋和钦佩:“好!好一个‘恩威并施’!殿下思虑周全,臣叹服!此法可行!臣即刻便召集户部、工部、兵部详议细则,尽快施行!” 压在心头的大石落地,长孙无忌顿感轻松不少,他看着眼前沉稳睿智的外甥,心中感慨万千。
他重新坐下,端起早已凉透的茶喝了一口,语气也随意了许多:“殿下此策,不拘泥于圣人之言,不囿于旧例成法,务求实效,倒让臣想起…嗯…”他斟酌了一下词句,“想起些许法家‘重实利’的意味。
儒家虽讲仁恕,然此等实务,空谈仁义,恐反受其乱。
” 喜欢长安新火请大家收藏:()长安新火
”李承乾走到公案前,提笔蘸墨,在空白的纸上快速写下几行字,“其一,化整为零。
将三万降俘打散,按来源部落、亲疏关系拆分为数百人一队,分派至不同路段、渠段、垦荒点,使其难以串联。
其二,严明编伍。
仿府兵制,十人一火,设火长;五火一队,设队正。
火长、队正可由降俘中素有威望且心向我朝者担任,亦可由府兵小校充任,层层管辖,责任到人。
其三,军管监视。
各工段,由临近折冲府派出府兵小队驻守巡逻,维持秩序,弹压异动。
其四,重赏重罚。
劳作勤勉、表现良好者,可酌减其‘俘’役年限,或赐予土地,允其入籍为民;煽动作乱、图谋不轨者,立斩不赦,连坐其伍!恩威并施,方为上策。
”他放下笔,纸上已列出清晰的条陈。
长孙无忌拿起那张墨迹未干的纸,仔细看着,脸上的愁云终于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振奋和钦佩:“好!好一个‘恩威并施’!殿下思虑周全,臣叹服!此法可行!臣即刻便召集户部、工部、兵部详议细则,尽快施行!” 压在心头的大石落地,长孙无忌顿感轻松不少,他看着眼前沉稳睿智的外甥,心中感慨万千。
他重新坐下,端起早已凉透的茶喝了一口,语气也随意了许多:“殿下此策,不拘泥于圣人之言,不囿于旧例成法,务求实效,倒让臣想起…嗯…”他斟酌了一下词句,“想起些许法家‘重实利’的意味。
儒家虽讲仁恕,然此等实务,空谈仁义,恐反受其乱。
” 喜欢长安新火请大家收藏:()长安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