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闲谈

关灯
突厥降俘,是杀了省心,还是当菩萨供起来?” 李承乾走到公案旁,没有看那份卷宗,反而拿起旁边一份关于京畿地区春旱情况的简报翻了翻,语气平静:“杀了?有伤天和,更会激化与草原其他部落的矛盾,得不偿失。

    供养?朝廷如今虽略有好转,但处处用钱,粮秣储备是为将来北征所用,岂能空耗于此?”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那依殿下之见?” “以工代赈。

    ”李承乾放下简报,吐出四个字。

     “以工代赈?”长孙无忌一愣,这个词有些陌生,但字面意思不难理解。

     “不错。

    ”李承乾走到墙上悬挂的京畿地图前,手指点向几处,“其一,修路。

    长安通往洛阳的官道,年久失修,多处坑洼,车马难行。

    可令降俘中青壮者,分段整修此道。

    所需石料、土方,可就近取用。

    其二,水利。

    关中虽称天府,然水利失修已久。

    尤以郑国渠、白渠为要,淤塞严重,灌溉之力大减。

    可征发降俘,疏浚渠道,加固堤坝。

    其三,垦荒。

    京畿周边,尤其是渭水、泾水沿岸,尚有零星荒地、河滩淤地。

    可组织降俘中老弱及妇女,给予简单农具、少量口粮种子,令其开垦耕种,所获粮食,部分归其糊口,部分上缴官府。

    ” 他条理清晰,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道道线,仿佛在勾勒一个庞大的工程蓝图。

    “此三策并行。

    修路、水利,乃百年大计,利国利民,非一朝一夕之功,正需大量人力。

    降俘劳作,按工计酬,或付以口粮布帛,使其能养活自身,而非坐吃山空。

    垦荒所得,亦可稍补其耗。

    如此,化负担为劳力,变消耗为产出,岂不比圈禁坐食强过百倍?” 长孙无忌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困扰他多日的难题,似乎被这“以工代赈”四字撕开了一道口子,透进了光亮。

    他仔细琢磨着,越想越觉得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