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豆魂归处
关灯
小
中
大
铜钥匙凑成了一串。
爹往瓦罐里装了把新炒的黄豆,又掺了把老井里挖的碳化豆粒,刚盖好盖子,罐子里就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像有人在嗑豆子。
“是你太奶奶!”爹的声音发颤,“她生前最爱嗑炒豆,说豆子嚼碎了,日子就顺了。
” 瓦罐突然自己转了个圈,罐口对着老井的方向。
我们跟着罐子往井边走,秋风吹得豆叶沙沙响,像无数人在低声说话。
井水面映着青铜豆荚的影子,慢慢浮出个穿蓝布衫的老者,正蹲在井边炒豆子——那模样,竟和爹有七分像。
“是王家的老掌柜!”刘半仙的黄符掉在地上,“三百年前就是他,把最后一把豆种藏进了井壁!” 老者的影子对着我们笑,突然往井里扔了把炒豆。
水面“咕嘟”冒了个泡,浮起片荷叶,叶上托着颗硕大的黄豆,豆脐处竟长着个小小的“灶”字。
“这是...豆魂的真身!”我惊呼。
奶奶说过,真正的好豆种,能长出血脉相连的印记。
赵铁柱伸手去捞,指尖刚碰到黄豆,整颗豆子突然炸开,化作漫天金粉。
金粉落在西街各家的屋顶上,飘进敞开的窗棂里——张少爷家的灶台突然飘出豆香,赵婶家的猪哼哼着往豆腐坊跑,连城隍庙的老道都举着香炉赶来,说闻到了三百年前的味道。
回到豆腐坊时,瓦罐里的炒豆已空了大半。
爹说,那是王家的老祖宗们把豆子分着吃了,吃了自家的豆,就认了自家的门。
赊账簿摊在灶台上,最后一页的字迹闪着金光:“豆魂归灶,烟火为家”。
赵铁柱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双小布鞋,鞋面上绣着颗发芽的豆子:“三妮,我娘说...等开春,咱也生个像豆子似的胖娃娃,让他学做豆腐。
” 我笑着捶他,眼角却湿了。
灶王爷画像上的胡须,不知何时沾了些炒豆的金粉,在油灯下闪闪发亮,像在点头应许。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混着晚归农人哼的小调,还有石磨转动的“吱呀”声。
我摸着腕上的银镯子,铃铛轻轻响,突然明白——所谓豆魂,从不是藏在井里的老种,而是灶台上的烟火,是手里的磨杆,是代代相传的日子里,那口化不开的豆香。
(第七章完) 喜欢灶王爷的赊账簿请大家收藏:()灶王爷的赊账簿
爹往瓦罐里装了把新炒的黄豆,又掺了把老井里挖的碳化豆粒,刚盖好盖子,罐子里就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像有人在嗑豆子。
“是你太奶奶!”爹的声音发颤,“她生前最爱嗑炒豆,说豆子嚼碎了,日子就顺了。
” 瓦罐突然自己转了个圈,罐口对着老井的方向。
我们跟着罐子往井边走,秋风吹得豆叶沙沙响,像无数人在低声说话。
井水面映着青铜豆荚的影子,慢慢浮出个穿蓝布衫的老者,正蹲在井边炒豆子——那模样,竟和爹有七分像。
“是王家的老掌柜!”刘半仙的黄符掉在地上,“三百年前就是他,把最后一把豆种藏进了井壁!” 老者的影子对着我们笑,突然往井里扔了把炒豆。
水面“咕嘟”冒了个泡,浮起片荷叶,叶上托着颗硕大的黄豆,豆脐处竟长着个小小的“灶”字。
“这是...豆魂的真身!”我惊呼。
奶奶说过,真正的好豆种,能长出血脉相连的印记。
赵铁柱伸手去捞,指尖刚碰到黄豆,整颗豆子突然炸开,化作漫天金粉。
金粉落在西街各家的屋顶上,飘进敞开的窗棂里——张少爷家的灶台突然飘出豆香,赵婶家的猪哼哼着往豆腐坊跑,连城隍庙的老道都举着香炉赶来,说闻到了三百年前的味道。
回到豆腐坊时,瓦罐里的炒豆已空了大半。
爹说,那是王家的老祖宗们把豆子分着吃了,吃了自家的豆,就认了自家的门。
赊账簿摊在灶台上,最后一页的字迹闪着金光:“豆魂归灶,烟火为家”。
赵铁柱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双小布鞋,鞋面上绣着颗发芽的豆子:“三妮,我娘说...等开春,咱也生个像豆子似的胖娃娃,让他学做豆腐。
” 我笑着捶他,眼角却湿了。
灶王爷画像上的胡须,不知何时沾了些炒豆的金粉,在油灯下闪闪发亮,像在点头应许。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混着晚归农人哼的小调,还有石磨转动的“吱呀”声。
我摸着腕上的银镯子,铃铛轻轻响,突然明白——所谓豆魂,从不是藏在井里的老种,而是灶台上的烟火,是手里的磨杆,是代代相传的日子里,那口化不开的豆香。
(第七章完) 喜欢灶王爷的赊账簿请大家收藏:()灶王爷的赊账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