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冬暖豆香
关灯
小
中
大
冬至这天,西街飘着雪粒子,打在豆腐坊的窗纸上沙沙响。
我蹲在灶台前翻烤黄豆,铁锅里的豆子“噼啪”炸开,香得能盖过巷口卖烤红薯的甜。
赵铁柱踩着雪从外面进来,棉鞋上沾着冰碴,怀里却揣着个暖乎乎的布包:“三妮,你猜我给你带啥了?” 布包打开,是块巴掌大的冻豆腐,冻得像块白玉,上面还留着青铜模子的莲花印。
“从老井冰眼里捞的,”赵铁柱搓着冻红的手,“张少爷说冬至的井水冻的豆腐,炖肉最香。
” 我刚要接,灶台上的赊账簿突然“哗啦”翻页,新添的字迹带着冰碴子味:“赵铁柱,赊冻豆腐一块,以三碗热豆腐脑偿还”。
“你倒会算账,”我笑着拍他手背,“等会儿让爹多给你卧俩鸡蛋。
” 爹从里屋出来,手里捧着个陶瓮,瓮口飘出酒香:“三妮,你爷爷泡的黄豆酒,该开封了。
”这酒埋在灶台下三年,按秘谱上说,冬至开封能驱寒,还能让来年的豆子长得更饱满。
陶瓮刚打开,巷口就传来“咚咚”的敲门声。
刘半仙顶着顶破毡帽站在雪地里,帽檐上的雪化成水,顺着他的皱纹往下淌:“杨姑娘,老朽算到今夜有贵客!”他从袖里掏出张红纸,“张府送的帖子,请咱去吃冬至宴。
” 红纸上的“请柬”二字写得歪歪扭扭,末尾却盖着个豆腐印——正是咱家青铜模子的莲花样。
“张少爷说,”刘半仙抖着红纸,“宴席上的豆腐,得请你去掌勺。
” 赵铁柱突然把冻豆腐往怀里揣:“不去!咱的豆腐凭啥给他们家做宴席?”他指着赊账簿,“账本上可没记这笔账!” “铁哥,”我拉住他,“你忘了张少爷送了三年黄豆?再说,秘谱上说‘豆腐融百味,恩怨化一锅’,或许这宴席,能了却三百年的牵扯。
” 到张府时,院里已搭起了棚子,十几个厨子围着口大铁锅忙得团团转。
张少爷穿着件新棉袄,见了我们就作揖:“杨姑娘,我按老账上的方子备了料,就等你掌勺了。
” 灶台上摆着的食材,竟和秘谱里“冬至团圆豆腐”的记载分毫不差:老井的活水、新磨的豆浆、腊月的卤水,连烧火的芦苇杆都带着香灰味。
我往
我蹲在灶台前翻烤黄豆,铁锅里的豆子“噼啪”炸开,香得能盖过巷口卖烤红薯的甜。
赵铁柱踩着雪从外面进来,棉鞋上沾着冰碴,怀里却揣着个暖乎乎的布包:“三妮,你猜我给你带啥了?” 布包打开,是块巴掌大的冻豆腐,冻得像块白玉,上面还留着青铜模子的莲花印。
“从老井冰眼里捞的,”赵铁柱搓着冻红的手,“张少爷说冬至的井水冻的豆腐,炖肉最香。
” 我刚要接,灶台上的赊账簿突然“哗啦”翻页,新添的字迹带着冰碴子味:“赵铁柱,赊冻豆腐一块,以三碗热豆腐脑偿还”。
“你倒会算账,”我笑着拍他手背,“等会儿让爹多给你卧俩鸡蛋。
” 爹从里屋出来,手里捧着个陶瓮,瓮口飘出酒香:“三妮,你爷爷泡的黄豆酒,该开封了。
”这酒埋在灶台下三年,按秘谱上说,冬至开封能驱寒,还能让来年的豆子长得更饱满。
陶瓮刚打开,巷口就传来“咚咚”的敲门声。
刘半仙顶着顶破毡帽站在雪地里,帽檐上的雪化成水,顺着他的皱纹往下淌:“杨姑娘,老朽算到今夜有贵客!”他从袖里掏出张红纸,“张府送的帖子,请咱去吃冬至宴。
” 红纸上的“请柬”二字写得歪歪扭扭,末尾却盖着个豆腐印——正是咱家青铜模子的莲花样。
“张少爷说,”刘半仙抖着红纸,“宴席上的豆腐,得请你去掌勺。
” 赵铁柱突然把冻豆腐往怀里揣:“不去!咱的豆腐凭啥给他们家做宴席?”他指着赊账簿,“账本上可没记这笔账!” “铁哥,”我拉住他,“你忘了张少爷送了三年黄豆?再说,秘谱上说‘豆腐融百味,恩怨化一锅’,或许这宴席,能了却三百年的牵扯。
” 到张府时,院里已搭起了棚子,十几个厨子围着口大铁锅忙得团团转。
张少爷穿着件新棉袄,见了我们就作揖:“杨姑娘,我按老账上的方子备了料,就等你掌勺了。
” 灶台上摆着的食材,竟和秘谱里“冬至团圆豆腐”的记载分毫不差:老井的活水、新磨的豆浆、腊月的卤水,连烧火的芦苇杆都带着香灰味。
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