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热泉基因,生态新途

关灯
大洋洲基地的生物实验室里,伊恩正小心翼翼地将深海热泉虾的样本放入基因测序仪。

    仪器启动的瞬间,淡蓝色的光束包裹住样本,屏幕上开始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基因序列,其中一段闪烁着红色的片段格外醒目——这是热泉虾能在300℃高温和高硫化物环境中生存的关键基因,也是林野此行最想获取的“生态密码”。

     “这段‘耐热基因’太特殊了!”伊恩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眼中满是惊叹,“它能修复高温对细胞的损伤,还能分解硫化物产生能量。

    如果能将它导入农作物,或许能让植物在沙漠、火山周边等极端环境中生长!” 林野凑到屏幕前,看着那段不断跳动的基因序列,心中涌起一阵激动。

    联盟成立至今,虽然解决了粮食和能源的基本需求,但全球仍有大量极端环境区域无法利用——撒哈拉深处的戈壁、环太平洋的火山带、两极的冻土区,这些地方若能通过基因改造实现植被覆盖,人类的生存空间将扩大数倍。

     “立刻启动‘基因适配’实验!”林野做出决定,“先从亚马逊基地的抗辐射小麦入手,将耐热基因与小麦的基因组进行融合,看看能否培育出‘极端环境作物’。

    ” 接下来的一个月,实验室里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

    伊恩带领着来自六个基地的生物学家,日夜奋战在测序仪和培养箱前。

    他们先将热泉虾的耐热基因片段提取出来,进行人工修饰,使其能与植物基因兼容;再通过基因枪将修饰后的基因导入小麦种子,放入模拟极端环境的培养舱中——有的培养舱模拟沙漠的高温干旱,有的模拟火山带的高浓度硫化物,有的则模拟两极的严寒。

     实验初期并不顺利。

    导入基因的小麦种子大多在培养舱中枯萎,少数发芽的幼苗也很快出现基因排斥反应,叶片发黄、生长停滞。

    小米和阿里作为文明大学的“少年研究员”,每天都会来实验室记录数据,看到枯萎的幼苗,两个孩子难免有些沮丧。

     “是不是我们的方法错了?”阿里看着培养舱中发黄的小麦苗,小声问道。

    林野摸了摸他的头,指着屏幕上的基因序列:“科学研究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你看,这段基因片段在幼苗的根部表达量很高,但在叶片中几乎没有——我们或许可以调整基因的启动子,让它在叶片中也能正常工作。

    ” 在林野的指导下,研究团队调整了实验方案。

    他们更换了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让耐热基因能在植物的根、茎、叶中全面表达;同时加入了一段来自清海藻的“抗逆基因”,增强植物对极端环境的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