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热泉基因,生态新途

关灯
合适应能力。

     两周后,好消息终于传来——模拟沙漠环境的培养舱中,一株导入双基因的小麦苗不仅存活下来,还长出了第三片真叶。

    这株小麦的叶片比普通小麦更厚实,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层,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则更加发达,能深入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养分。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伊恩激动地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通红的眼睛,“检测数据显示,这株小麦的耐热温度上限达到了55℃,在含水量仅10%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长!” 消息通过全球通讯网络传遍联盟,各基地的代表纷纷要求参与后续实验。

    撒哈拉基地的穆罕默德第一时间发来申请,希望能在沙漠深处建立“极端作物试验田”;阿尔卑斯基地的索菲亚则提议,将耐热基因导入牧草,在高山冻土区发展畜牧业;落基基地的杰克更是主动承担起设备运输的任务,驾驶运输机将培养好的种子送往各个试验田。

     三个月后,林野来到撒哈拉深处的试验田。

    站在沙丘上望去,一片片绿色的小麦在烈日下随风摇曳,与周围的黄色沙漠形成鲜明对比。

    穆罕默德正带着族人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看到林野,他快步迎上来,手中拿着一束饱满的麦穗:“你看!这是第一批成熟的小麦,产量比普通小麦还高20%!我们打算在这里再扩大十倍种植面积,让沙漠变成真正的粮仓!” 在环太平洋的火山带试验田,导入基因的玉米也长势喜人。

    玉米的茎秆粗壮,能抵抗火山灰的覆盖;根系能分泌特殊物质,分解土壤中的硫化物,不仅不影响自身生长,还能改善土壤环境。

    当地的幸存者们看着长势旺盛的玉米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终于不用再担心火山喷发后的粮食短缺问题。

     回到大洋洲基地后,林野将“极端环境作物”的培育技术整理成册,通过联盟的“科技共享平台”向所有基地开放。

    他在技术手册的扉页上写道:“自然的力量无穷无尽,人类的智慧也永无止境。

    我们不必惧怕极端环境,因为我们能通过科学,将挑战变成机遇,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希望。

    ” 深夜,林野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培养舱中不断生长的幼苗。

    这些幼苗不仅承载着人类扩大生存空间的希望,更象征着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通过科学的力量,与自然共同进化,在这片曾经的烬土上,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生态之路。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