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星火燎原,文明永序
关灯
小
中
大
昆仑方舟基地的观测塔上,林野展开了一幅全新的全球生态地图。
地图上,代表“极端作物种植区”的黄色光点已在撒哈拉深处连成一片,象征“海洋净化带”的蓝色线条沿着五大洲海岸延伸,标注“新城镇”的绿色标记更是如星辰般散落——这是方舟联盟成立两年来,人类文明在烬土上种下的希望之果。
“先生,全球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小虎拿着便携终端跑上观测塔,屏幕上的图表清晰显示:全球植被覆盖率已恢复至战前的45%,海洋污染浓度下降62%,可居住区域扩大了三倍,幸存人口突破10万。
更令人振奋的是,联盟的“文明大学”已在各大陆建立了23所分校,培养出的第一批年轻工程师、农学家和生态学家,正奔赴各个重建现场。
林野接过终端,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北极科考站”标记上——那里是联盟最新的探索项目,由阿尔卑斯基地的索菲亚带领团队,利用热泉基因培育的耐寒作物,在北极冻土区建立了首个“极地生态社区”。
通过实时通讯,他看到画面中的科考站外,耐寒小麦在零下15℃的环境中仍能生长,太阳能板与风力发电机组成的能源系统,为社区提供着稳定的电力。
“林先生,极地社区的第一批作物下周就能收获了!”索菲亚的声音带着笑意,镜头转向社区的温室,里面种植的蔬菜绿意盎然,“我们还发现,耐寒作物的根系能固定冻土,减少冰川融化带来的影响——这或许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 挂掉通讯,林野望向远方的种植区。
金黄的小麦在风中起伏,自动化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手中的“生态监测徽章”闪烁着微光。
这一幕让他想起了初到昆仑时的场景:那时的土地贫瘠,辐射弥漫,人类在废墟中艰难求生;而现在,文明的火种已从六个方舟基地,蔓延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当天下午,联盟召开了第二届全球大会。
与第一届不同,这次大会的参会者不仅有六个基地的代表,还有来自新城镇、科考站和生态社区的居民代表——有在撒哈拉种植极端作物的农民,有在深海研究热泉生态的科学家,还有在极地社区教书育人的老师。
“我
地图上,代表“极端作物种植区”的黄色光点已在撒哈拉深处连成一片,象征“海洋净化带”的蓝色线条沿着五大洲海岸延伸,标注“新城镇”的绿色标记更是如星辰般散落——这是方舟联盟成立两年来,人类文明在烬土上种下的希望之果。
“先生,全球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小虎拿着便携终端跑上观测塔,屏幕上的图表清晰显示:全球植被覆盖率已恢复至战前的45%,海洋污染浓度下降62%,可居住区域扩大了三倍,幸存人口突破10万。
更令人振奋的是,联盟的“文明大学”已在各大陆建立了23所分校,培养出的第一批年轻工程师、农学家和生态学家,正奔赴各个重建现场。
林野接过终端,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北极科考站”标记上——那里是联盟最新的探索项目,由阿尔卑斯基地的索菲亚带领团队,利用热泉基因培育的耐寒作物,在北极冻土区建立了首个“极地生态社区”。
通过实时通讯,他看到画面中的科考站外,耐寒小麦在零下15℃的环境中仍能生长,太阳能板与风力发电机组成的能源系统,为社区提供着稳定的电力。
“林先生,极地社区的第一批作物下周就能收获了!”索菲亚的声音带着笑意,镜头转向社区的温室,里面种植的蔬菜绿意盎然,“我们还发现,耐寒作物的根系能固定冻土,减少冰川融化带来的影响——这或许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 挂掉通讯,林野望向远方的种植区。
金黄的小麦在风中起伏,自动化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手中的“生态监测徽章”闪烁着微光。
这一幕让他想起了初到昆仑时的场景:那时的土地贫瘠,辐射弥漫,人类在废墟中艰难求生;而现在,文明的火种已从六个方舟基地,蔓延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当天下午,联盟召开了第二届全球大会。
与第一届不同,这次大会的参会者不仅有六个基地的代表,还有来自新城镇、科考站和生态社区的居民代表——有在撒哈拉种植极端作物的农民,有在深海研究热泉生态的科学家,还有在极地社区教书育人的老师。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