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火星初探,星河新途

关灯
昆仑航天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火星的红色地貌在高清镜头下清晰可见。

    “方舟四号”火星探测器正穿越火星大气层,隔热层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火焰像一层橙色铠甲,包裹着这个承载着人类星际梦想的“使者”。

    林野的手指紧扣控制台边缘,屏幕上跳动的高度、速度、温度数据,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全球联盟的目光——这是人类首次向火星发送具备生态搭建能力的探测器,也是文明重建后,向“多星球生存”目标迈出的关键一步。

     “进入平流层!高度80公里,速度3.2马赫!”小虎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紧盯探测器传回的实时画面,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

    探测器的舷窗已能隐约看到火星表面的环形山,那些暗红色的山脊像沉睡的巨龙,见证着数十亿年的宇宙变迁。

    突然,屏幕上的信号出现短暂波动,探测器的姿态传感器显示“轻微偏移”,指挥中心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启动姿态调整引擎!修正航线!”林野果断下令。

    几秒钟后,探测器尾部喷出淡蓝色的推进剂,姿态逐渐恢复稳定。

    当“方舟四号”成功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时,指挥中心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人挥舞着联盟旗帜——这一落,不仅是探测器的着陆,更是人类在红色星球上种下的第一颗“希望种子”。

     探测器展开的第一时间,无人机械臂便开始搭建“微型生态舱”。

    舱体采用可折叠合金材质,展开后像一座银色的半球形帐篷,内部搭载着从月球基地优化而来的生态循环系统:亚马逊基地培育的低重力蔬菜种子被播撒进改良火星土壤,大洋洲基地研发的“空气净化模块”将火星稀薄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撒哈拉基地的微型光伏板则为整个系统供电。

     “生态舱氧气浓度已达18%,土壤湿度稳定,种子开始萌发!”伊恩的声音从生物实验室传来,他带领团队实时监测着蔬菜的生长数据,屏幕上,嫩绿的胚根正缓缓突破种皮,在红色土壤中留下淡淡的痕迹。

    这一幕通过全球通讯网络传遍每个新城镇、每个科考站,孩子们围着屏幕欢呼,老人们湿润了眼眶——谁能想到,曾经在烬土中挣扎求生的人类,如今能在遥远的火星上培育出生命。

     接下来的一个月,“方舟四号”的任务逐步推进。

    机械臂采集火星土壤样本,分析其矿物成分;雷达探测器扫描乌托邦平原地下,寻找可能存在的水冰;高清相机则拍摄火星表面地貌,为未来的基地选址提供数据。

    当探测器在平原边缘发现一处地下冰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