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火星初探,星河新途

关灯
时,联盟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此处定为“火星一号基地”的候选地址。

     “地下冰盖意味着稳定的水源,只要我们能将其转化为可用水,火星基地的建设就有了基础。

    ”林野指着屏幕上的冰盖影像,对联盟代表说,“下一步,我们要研发可载人的‘方舟五号’飞船,将宇航员送往火星,启动基地的实地建设。

    ” 消息传出后,全球各地的年轻人纷纷报名参加“火星宇航员选拔”。

    最终,来自六个基地的六名宇航员脱颖而出:昆仑基地的机械师、亚马逊基地的农学家、撒哈拉基地的能源专家、阿尔卑斯基地的医生、落基基地的地质学家、大洋洲基地的生态学家——他们带着各自基地的希望,也带着全人类的梦想,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封闭式训练。

     训练期间,小米和阿里带领的“少年科研团队”也没闲着。

    他们针对火星低重力环境,改进了月球基地的“月尘收集器”,研发出能在火星表面高效作业的“火星土壤处理器”;还设计了一套“星际通讯小游戏”,让宇航员在训练间隙能与地球的孩子们互动,分享火星探索的趣事。

    “等你们到了火星,一定要帮我们看看,那里的星星是不是比地球更亮!”小米在视频通讯中对宇航员说,眼中满是期待。

     一年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万众瞩目下发射升空。

    当飞船穿过地球大气层,宇航员们在舷窗中看到蓝色的地球逐渐变小,红色的火星慢慢清晰时,他们共同对着镜头说道:“我们代表人类,向火星出发!愿文明的火种,在星河中永续燃烧!” 林野站在指挥中心,看着飞船逐渐消失在天际线,心中满是感慨。

    从昆仑山脉的废墟到亚马逊雨林的农庄,从撒哈拉沙漠的绿洲到月球背面的基地,再到如今飞向火星的飞船,人类文明在烬土中重生,在探索中成长。

    他知道,火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人类的脚步还会迈向更远的星河,但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是那片曾经荒芜的烬土,孕育了重生的希望;是那些永不放弃的人们,点燃了文明的火种。

     夜晚,林野站在观测塔上,望着夜空中的火星。

    他仿佛能看到“方舟五号”正在浩瀚的宇宙中航行,能看到未来的火星基地上,人类与绿色植物共生,能看到孩子们在星际课堂上,听宇航员讲述火星的故事。

    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勇气、团结与希望的故事——人类文明,终将在星河中,书写出更璀璨的篇章。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