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火星筑家,星河共燃

关灯
当“方舟五号”的舷窗映出火星乌托邦平原的红色轮廓时,宇航员李默——这位来自昆仑基地的机械师,指尖轻轻触碰了舱壁上的联盟徽章。

    徽章上,昆仑的雪山、亚马逊的雨林与火星的红色地表在舷窗光影中重叠,像一场跨越星球的文明对话。

    “还有30分钟着陆,生态舱展开程序预启动正常。

    ”他的声音通过星际通讯传回地球指挥中心,平静中藏着难掩的激动。

     地球这边,林野站在大屏幕前,目光紧盯着探测器传回的实时画面。

    火星基地候选地的地下冰盖已被精准定位,无人机械臂提前运送的建材整齐排列在着陆点周围,像等待组装的巨型积木。

    “通知各分中心,着陆后优先启动水源提取系统,确保宇航员第一时间获得淡水。

    ”他对着通讯器下令,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火星一号基地”设计图——这座半地下式基地,一半嵌入火星土壤抵御辐射,一半露出地表接收太阳能,生态舱与生活区通过环形通道连接,是人类在红色星球的第一个“家”。

     随着“方舟五号”平稳降落在火星地表,六名宇航员穿着厚重的舱外航天服,迈出了人类在火星的“第二步”(第一步由无人探测器完成)。

    他们的脚印深深印在红色沙砾中,与地球指挥中心的欢呼声通过电波交织。

    “这里是火星,我们来了。

    ”亚马逊基地的农学家艾拉蹲下身,采集了一捧火星土壤样本,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些土壤将是我们培育作物的第一份‘火星养料’。

    ” 接下来的一周,宇航员们争分夺秒搭建基地。

    李默带领团队组装光伏阵列,撒哈拉基地研发的抗辐射光伏板在火星阳光下展开,银色面板与红色地表形成鲜明对比;阿尔卑斯基地的医生索菲亚则调试生命监测系统,确保基地内的氧气、温度、气压始终稳定在适宜范围;落基基地的地质学家杰克则启动水源提取装置,将地下冰盖转化为液态水,当第一滴淡水通过管道流入储水箱时,所有宇航员都举起了特制的水杯,对着地球方向致敬。

     最令人期待的是生态舱的启动。

    艾拉将从地球带来的“火星专用种子”——经过热泉基因与低重力适应基因双重改造的小麦和蔬菜,播撒进改良后的火星土壤。

    这些种子在恒温恒湿的生态舱内,只用了三天就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苗在红色星球的灯光下舒展叶片,像一团团跳动的绿色火焰。

    “地球,这里是火星生态舱,第一批幼苗长势良好!”艾拉的声音带着哽咽,屏幕那头,文明大学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小米和阿里举着“火星加油”的手绘海报,眼中满是向往。

     基地建成一个月后,“火星一号”迎来了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