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魏王的反击

关灯
吴王府地窖那声闷响,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虽未扩散,却已让某些嗅觉敏锐的人感到了水下的暗流。

     翌日朝会,气氛便显得有些微妙。

    李积已奉旨奔赴陇右,朝议焦点自然落在粮草调度、后方策应等事宜上。

    李恪依旧秉持低调原则,只在被问及榷场细则时,才言简意赅地补充几句,其余时间保持沉默。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朝会临近尾声,诸事议定,众臣以为将散之时,魏王李泰却再次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洪亮: “父皇,儿臣有本奏。

    ” 李世民目光扫来:“讲。

    ” “启奏父皇,”李泰胖脸上满是忧国忧民之色,“前日兵部为组建‘游弈军’,遴选陇右及关中精锐骑兵,然我大唐府兵,分驻各地,各有职司,骤然抽调过多精锐,恐会影响各地防务,尤其是关中重地,宿卫空虚,非社稷之福啊。

    ” 他此言一出,一些本就对抽调精锐心存疑虑的保守派官员纷纷点头附和。

     李恪心中冷笑,李泰这是避实就虚,不敢直接否定“游弈军”的战略价值,便从执行层面来找茬。

     兵部尚书侯君集眉头一皱,出列反驳:“魏王殿下多虑了!‘游弈军’所需不过三千精锐,分散抽调,于各地防务影响微乎其微。

    且此军专为应对吐谷浑游骑,乃以机动对机动,若不成军,难道坐视边境遭其荼毒吗?” 李泰似乎早有准备,不慌不忙道:“侯尚书所言甚是,组建‘游弈军’确有必要。

    然,儿臣所虑者,并非数量,而是……权责与后勤。

    ” 他转向李世民,侃侃而谈:“‘游弈军’机动灵活,行踪不定,其统兵将领权柄甚重,若遇战机,可否临机专断?其粮草补给,又当如何保障?若与其他边军协调不力,或后勤补给不畅,则精锐之师,亦可能陷于险地。

    此皆需明确章程,方可令行禁止,发挥其效。

    否则,恐画虎不成反类犬,空耗钱粮兵力。

    ” 这番话,听起来句句在理,完全是从“完善细节”的角度出发,让人难以指责。

    却字字句句都点在“游弈军”可能存在的软肋上,更隐隐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