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1 ai 哀(āi)

关灯
,我将把它们收获。

     即使它们枯萎死绝也无妨,让我痛心的是它们全都荒芜污秽(变质了)。

     二、屈原介绍 身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贵族、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

     地位:他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生平核心:他出身高贵,博闻强识,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仅次于令尹的高官),负责内政外交。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美政”理想)。

    但因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排挤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先后遭遇流放。

     结局:最终,楚国国都郢都被秦国攻破,屈原听闻噩耗,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三、写作背景 《离骚》创作于屈原第一次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或说在流放期间)。

     1.政治失意:屈原的政治理想(“美政”)在现实中彻底破灭。

    他寄予厚望的楚怀王听信谗言(上官大夫、子兰等人),疏远了他。

     2.国家危亡: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对楚国虎视眈眈。

    屈原主张的“联齐抗秦”策略被废弃,楚国正一步步走向危险的境地。

    他“恐皇舆之败绩”(担心国家倾覆)的忧虑日益深重。

     3.个人悲剧:作为一个有崇高理想和洁癖品格的士大夫,屈原无法与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

    他陷入了极度的孤独、悲愤和矛盾之中。

     4.“众芳芜秽”的具体所指:屈原在得势时,曾积极为楚国选拔和培养人才(“滋兰树蕙”),希望他们能共同辅佐君王,实现美政。

    然而,在政治高压和利益诱惑下,这些他曾经看重的人才,很多都转向了腐朽的旧贵族阵营,或者放弃了理想,随波逐流。

    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