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31 欸āi“欸,yi(上)殹(下)言,然也”

关灯
欸,āi,应声。

    “欸,yī(上)殹(下)言,然也”选自《方言》十。

    (上)殹(下)言这个字打不出来,下面就用(殹)来代替。

     这里提到的“欸,殹,然也”出自汉代扬雄的《方言·卷十》,这短短几个字,凝聚了古人记录语言的智慧。

    下面梳理这条记载的原文与翻译,并介绍《方言》其书、其人及其现实意义。

     原文、翻译与解读 原文:”欸、殹,然也。

    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殹。

    “ 翻译:(在各地的方言中,)表示“是的”、“对的”这个意思,南楚地区的人会说“欸”,或者说“殹”。

     解读:这里的“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对的”,表示肯定或应答。

    扬雄指出,在南楚地区(大致为今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一带),人们用“欸”或“殹”来表达这个意思。

     “欸”(āi/ěi):此字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常作为叹词,表示招呼、应答或诧异。

     “殹”(yì):此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

    在古籍中,它多用作语助词,类似于“也”、“兮”,常见于秦代文献,如秦始皇泰山、琅琊台刻石中。

     《方言》其书与作者扬雄 1.《方言》简介 《方言》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专门比较、解释方言词汇的着作。

     “輶轩使者”的由来:周秦时期,朝廷会派遣使臣乘坐轻便的“輶轩车”到各地采集民歌、谣谚,记录方言。

    这些记录藏于秘室,扬雄便以此为基础进行整理和增补。

     编纂方法与体例:扬雄并未完全依赖旧简,他利用身在京城长安的便利,携带笔墨向来自各地的士人与士兵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历时27年,才完成这部约九千字的着作。

    书中收录的词条,会先列出一个通用词,然后说明不同地区的不同说法。

     内容与价值:《方言》记录了当时汉代中国各地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

    书中创制了“通语”(通用语)、“某地语”(方言)、“转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