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4 騃ái“内实騃不晓政事”

关灯
大夫、左曹、给事中。

    自此,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官吏,凭借构陷皇室成员的“投名状”,正式踏入了帝国权力的核心漩涡。

     二、恃宠而骄:权术家的巅峰与自负 得势后的息夫躬,深谙“直项”之名的包装价值。

    他善于在哀帝面前扮演刚正敢言的角色,每每议论朝政,皆作“亢厉之色”,言辞激烈,状若忠耿。

    这种表演成功地迷惑了年轻的皇帝,使其被视为心腹之臣。

     然而,其权术手腕在几件事上暴露无遗。

    他一度建议哀帝“寝武备,修文德”,看似持重,实则迎合了皇帝厌战的心理;他又曾进言封傅太后的堂弟为孔乡侯,以此讨好当权外戚。

    最能体现其阴刻性格的,是他构陷丞相王嘉一案。

    他罗织罪名,致使这位素有清名的老臣含冤下狱,绝食而死。

    朝野上下,为之侧目。

    此时的息夫躬,可谓“一言之褒,荣于华衮;一言之贬,严于斧钺”,权势熏天,睥睨公卿。

     三、智术已穷:败亡的必然与仓皇 然而,权谋构筑的高台,终因缺乏治国安邦的真实才学(即“内实騃”)而根基不稳。

    息夫躬的失势,始于他最大的一次政治冒险——“献诈敌之策”。

    当时匈奴单于遣使来朝,称病不赴正月朝贺。

    息夫躬揣测哀帝心思,提出一项骇人听闻的计策:建议朝廷派大将军赴边,在边境设立“诈降”的匈奴祭天金人,伪称单于将入侵,以此为由斩杀匈奴使者,并联合西域诸国,趁其不备发动突袭。

     此计全然是建立在臆测基础上的军事冒险,一旦实施,必将重开边衅,祸国殃民。

    此议一出,满朝哗然。

    左将军公孙禄等重臣纷纷力谏,指斥其言“诞谩无信”,是“欲以一朝之诈谋,陷国家于不义”。

    在强大的反对声浪下,哀帝未能采纳。

    此事彻底暴露了息夫躬在军国大事上的无知与轻率,其“不晓政事”的底色一览无余。

     恰在此时,他的政治靠山哀帝病重。

    息夫躬预感大事不妙,竟行巫蛊之事,在渭水之滨“祠祭厌讼”,诅咒政敌董贤、丁氏、傅氏等。

    此事被告发,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哀帝虽未立即治罪,但其信任已失。

    不久,息夫躬被免官,遣返封国。

    归途之中,他仍心怀怨望,散布“帝星有变”的谣言,终被以“大逆不道”之罪下狱,最终在狱中呕血而死。

    其家族亦遭牵连,宜陵侯国被除。

    一场由阴谋开启的富贵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