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4 騃ái“内实騃不晓政事”
关灯
小
中
大
騃,ái,痴愚。
《汉书·息夫躬传》“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直项:刚直。
) 《汉书·息夫躬传》是东汉班固所着纪传体史书《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
《汉书·息夫躬传》原文节选 “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
” (上下文背景:息夫躬以告密权宠,性险言刻,后失势被贬,此句评其才不配位。
) 注释 直项:表面刚直、倔强。
项,原指脖颈强硬,引申为态度强硬。
騃(ái):愚笨、呆傻。
晓:通晓,明白。
翻译 (息夫躬)表面上有着刚直不屈的名声,内里却愚钝不通晓政事。
现实意义 1.名实相符的警示 批判了“名不副实”的虚伪现象,提醒当代人(尤其是公职人员)需以真才实学立身,而非靠虚名或投机取巧。
2.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息夫躬凭借阴谋诡计上位,最终因能力不足败亡,强调个人修养与能力需同步提升。
3.舆论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外在名声易塑造,但内在能力是根本,启示社会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避免被表象误导。
《权谋的囚徒:息夫躬的浮沉与历史警思》 在斑驳的汉史卷帙中,息夫躬并非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却是一面映照人性与权斗的幽暗之镜。
班固在《汉书》中以其冷峻之笔,勾勒了这个“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的投机者形象。
其一生起落,如同一场精心算计却终致倾覆的赌局,留给后世不尽的思索。
一、告密起家:野心与机变的登场 息夫躬的仕途,始于一次精准的政治投机。
西汉哀帝时期,朝政混乱,外戚丁氏、傅氏专权,皇室衰微。
彼时,无盐县境内出现“危山封土,瓠山立石”的异象,被民间附会为“新君当立”的征兆。
息夫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他与好友孙宠合谋,通过中常侍宋弘上书,指控东平王刘云及其王后谒“窥窃神器,祠祭祝诅”天子。
这场告发直指帝王最敏感的神经——皇权安危。
哀帝刘欣本就因体弱多位而多疑,闻奏震怒。
息夫躬与孙宠的检举,证据虽牵强,时机却绝佳。
结果,东平王夫妇被逼自尽,其党羽遭株连。
而息夫躬则凭借此“首告之功”,一步登天,被封为宜陵侯,官至光禄
《汉书·息夫躬传》“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直项:刚直。
) 《汉书·息夫躬传》是东汉班固所着纪传体史书《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
《汉书·息夫躬传》原文节选 “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
” (上下文背景:息夫躬以告密权宠,性险言刻,后失势被贬,此句评其才不配位。
) 注释 直项:表面刚直、倔强。
项,原指脖颈强硬,引申为态度强硬。
騃(ái):愚笨、呆傻。
晓:通晓,明白。
翻译 (息夫躬)表面上有着刚直不屈的名声,内里却愚钝不通晓政事。
现实意义 1.名实相符的警示 批判了“名不副实”的虚伪现象,提醒当代人(尤其是公职人员)需以真才实学立身,而非靠虚名或投机取巧。
2.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息夫躬凭借阴谋诡计上位,最终因能力不足败亡,强调个人修养与能力需同步提升。
3.舆论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外在名声易塑造,但内在能力是根本,启示社会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避免被表象误导。
《权谋的囚徒:息夫躬的浮沉与历史警思》 在斑驳的汉史卷帙中,息夫躬并非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却是一面映照人性与权斗的幽暗之镜。
班固在《汉书》中以其冷峻之笔,勾勒了这个“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的投机者形象。
其一生起落,如同一场精心算计却终致倾覆的赌局,留给后世不尽的思索。
一、告密起家:野心与机变的登场 息夫躬的仕途,始于一次精准的政治投机。
西汉哀帝时期,朝政混乱,外戚丁氏、傅氏专权,皇室衰微。
彼时,无盐县境内出现“危山封土,瓠山立石”的异象,被民间附会为“新君当立”的征兆。
息夫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他与好友孙宠合谋,通过中常侍宋弘上书,指控东平王刘云及其王后谒“窥窃神器,祠祭祝诅”天子。
这场告发直指帝王最敏感的神经——皇权安危。
哀帝刘欣本就因体弱多位而多疑,闻奏震怒。
息夫躬与孙宠的检举,证据虽牵强,时机却绝佳。
结果,东平王夫妇被逼自尽,其党羽遭株连。
而息夫躬则凭借此“首告之功”,一步登天,被封为宜陵侯,官至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