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与临淄的惶恐

关灯
太子昭的到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宋襄公野心的池塘,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宋襄公并非雄才大略之主,却有着与实力不甚匹配的、强烈的称霸渴望。

    在他看来,扶助齐国正统太子讨伐叛逆,乃是继承齐桓公衣钵、号令诸侯的天赐良机,是践行其心中“仁义”霸业的最佳舞台。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

     宋襄公动作很快。

    在隆重接待太子昭并慷慨陈词之后,他立刻命文书官草拟檄文,以宋公与太子昭共同的名义,遣使疾驰各国。

     檄文内容极尽渲染之能事:先颂扬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赫赫功业与天下盟主的崇高地位,再痛斥公子无亏与竖貂、易牙等“奸佞小人”勾结,犯下“囚禁君父、诛戮忠良、迫害储君”等十恶不赦之罪,宣称其行为“人神共愤,天地不容”。

    最后,则高举“尊王讨逆”、“复嗣正位”的大旗,呼吁各国诸侯秉承齐桓公时代的精神,共同出兵,助太子昭回国平乱,以“安齐国、定中原”。

     然而,檄文发出的反响,却远不如宋襄公预期的那般热烈。

     真正的区域性大国,如南方的楚国,对此嗤之以鼻,视若不见,继续其隔岸观火的策略。

    西方的晋国,正值献公晚年,国内骊姬之乱已初现端倪,自顾不暇,根本无意东顾。

    东方的鲁国,素来讲究周礼,对宋国这位“殷商之后”本就心存芥蒂,且与齐国关系复杂,既惧公子无亏的兵威,又疑宋襄公的动机,态度暧昧,最终以“国内歉收,兵甲不修”为由,婉拒出兵,只作壁上观。

     真正响应宋国号召的,多是些与宋国邻近、或昔日深受齐桓公影响、且国力较弱的小国:如卫国(卫文公初立,国势未复,需倚仗大国,且与齐有旧)、曹国、邾国等。

    他们或是出于对昔日盟主秩序的维护,或是畏惧宋国压力,或是想在新格局中投机一把,各自派出了一些军队,数量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战力。

     于是,一支以宋军为主力,卫、曹、邾等小国军队为扈从的“多国部队”在宋国边境集结。

    总兵力不过数万,且号令不一,战力参差。

    但这并不影响宋襄公的勃勃兴致。

    他大会诸侯于边境,再次举行盟誓,自封为此次“义举”的盟主,并将太子昭奉于上座,以显示其行为的“正义性”。

     联军浩浩荡荡,渡过济水,向齐国边境压来。

    消息传回临淄,刚刚“摄政”的公子无亏集团顿时陷入一片恐慌。

     他们本以为凭借血腥手段控制首都、挟持桓公,便可逐步压服国内异见,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