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与临淄的惶恐

关灯
权位。

    万万没料到,太子昭竟能成功出逃,更没料到宋国会如此迅速地介入,并扯起了“讨逆”的大旗。

    这面旗帜在道义上对他们极为不利。

     朝堂之上,刚刚得势的新贵们乱作一团。

    有人主张强硬对抗,立刻调集全国军队与联军决一死战;有人则心生怯意,建议与太子昭议和,甚至提出逼迫桓公废黜太子,正式立无亏为嗣,以求“名正言顺”。

     公子无亏本人更是又惊又怒。

    权力的椅子还没坐热,巨大的外部压力便已袭来。

    他强作镇定,听从了竖貂、易牙等身边近臣的建议,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他立刻以齐桓公和“摄政”公子的名义,发布诏令,反诬太子昭“勾结外邦,引兵入寇,意图颠覆社稷”,将宋国联军定义为“入侵之敌”,号召齐国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

    试图利用国族情绪,抵消宋军“讨逆”的道义优势。

     另一方面,他紧急调动军队。

    鉴于西南边境楚军虽然后撤但威胁仍在,他不敢抽调太多边军,只能主要依靠其控制下的临淄周边部队以及那些已向他效忠的地方守军。

    他任命了几名心腹将领,率军前往边境要塞甗邑(yǎnyì,齐西南境重要城邑)一带布防,企图阻挡联军北进之路。

    同时,严令各地加强戒备,尤其是提防那些态度不明、可能与国氏等大族有牵连的城邑。

     临淄城内,则进一步加强了戒严和管控,大肆搜捕任何可能同情太子昭的官员和士人,气氛恐怖而压抑。

    深宫中的齐桓公,完全被隔绝,对于外面因他而起的战火,或许一无所知,或许在无尽的悔恨中煎熬。

     联军北进和齐国调兵遣将的消息,一丝不落地被楚国的细作报回。

     楚成王再次召集令尹子文商议。

    一些楚将再次请战,认为此时齐国内外交困,正是南下夺取齐南疆土地(如之前占领的徐国等地)甚至进逼临淄的绝佳时机。

     子文依旧摇头,他的策略清晰而冷酷:“大王,宋公迂腐,空谈仁义,其联军乌合之众,岂能真成大事?公子无亏虽得位不正,但据守本土,困兽犹斗,亦非易与之辈。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

    我等若此时介入,无论攻哪一方,都会迫使另一方获得喘息之机,甚至可能促使他们暂时联合对抗外敌。

    最佳之策,仍是静观其变。

    ” 他进一步分析:“若宋胜,则齐国元气大伤,且立一依赖于宋之君,内部必生更大乱局,我可从容取利;若无亏胜,其亦必惨胜,国力大损,且弑弟恶名更加坐实,内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