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宋城舌战与齐营暗流

关灯
斗椒率领的楚军如同一片巨大的乌云,沉沉地压在睢水南岸。

    战马的嘶鸣与兵甲的碰撞声取代了秋虫的唧鸣,战争的铁腥气弥漫在空气中。

    商丘城头,宋军的旗帜无力地垂着,守军紧张地望着城外连绵的楚营,每一刻都像是在煎熬。

    公子目夷的拖延策略,将双方带入了一场意志与耐心的较量,而这场较量的前线,首先爆发于一场不见刀光剑影,却凶险异常的外交舌战。

     楚军主将斗椒,性如烈火,勇猛嗜杀,对令尹子文“先礼后兵”的指令早已不耐。

    他派出的使者是一名能言善辩、态度骄横的大夫,名为成嘉。

    成嘉带着数十名精悍甲士,直达商丘城下,要求面见公子目夷。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成嘉昂首而入,倨傲地略一拱手,便高声宣读楚王的“吊唁”与“善意”:“寡君闻宋公新丧,悲恸不已,特遣上国大军,前来吊唁,并助宋国稳定社稷,择立贤君,以免宵小乘虚作乱。

    此乃楚宋盟好之谊,望执政明鉴,速开城门,迎我王师入城,以全两国之好!”话语冠冕堂皇,背后的威胁却赤裸裸毫不掩饰——不开门,就是破坏“盟好”,楚军就要“自行入城”稳定局势。

     群臣面露愤慨,却敢怒不敢言。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公子目夷身上。

    目夷面色沉静,缓缓起身,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回荡在殿中:“外臣代宋国上下,叩谢楚王厚意。

    先君不幸崩于郢都,楚王以礼安葬,宋人感激不尽。

    ”他先定下基调,承认楚国的“礼”,占住道义位置。

     话锋随即一转:“然,国有大丧,礼制攸关。

    先君灵柩尚未归国,举国哀痛,甲兵之事,实为大忌。

    若迎贵国大军入城,恐惊扰先君之灵,亦非待客之礼。

    且,”他目光扫过成嘉身后的甲士,“楚若真心吊唁,何须甲士相随?此非吊唁之礼,实乃问罪之师。

    宋国虽小,守礼之节不敢忘,御侮之志亦未尝泯灭。

    若楚王执意强人所难,恐天下诸侯闻之,寒心不已,于楚之霸业,恐亦有损。

    ” 这一番话,柔中带刚,既表达了感谢,又坚守了底线,更巧妙地将“违礼”和“失天下人心”的帽子反扣给了楚国。

    目夷最后道:“请使者回禀斗将军,宋国愿在城外设坛,隆重接受楚王吊唁之意。

    至于立君之事,乃宋国内政,待国丧之后,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