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绥化印象 · 黑土粮仓的呼吸与韵律
关灯
小
中
大
离开伊春的绿皮火车,这一次是真正驶向了广袤无垠的平原。
车窗外的景色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浩瀚的林海如同退潮般消失在身后,视线再无阻隔,一直延伸到天地交界处那模糊的弧线。
这就是松嫩平原的腹地,中国最肥沃的黑土带核心区域。
与北安作为交通枢纽的忙碌感不同,也与伊春林区空气中弥漫的松香迥异,绥化地区带给楚凡的第一感觉,是一种“接地气”的广阔与沉稳。
田野里覆盖着去岁的积雪,像一床巨大的、略微发黄的棉被。
偶尔裸露出的黑土地,在冬日黯淡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种油亮、肥腴的深褐色,仿佛攥一把就能渗出油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干燥的、混合着秸秆尘埃和隐约牲畜气息的味道,这是属于农业地带特有的、朴素的呼吸。
绥化市本身,也带着这种朴实无华的气质。
城市布局方正,街道宽阔,建筑普遍不高,给人一种踏实、不事张扬的感觉。
这里没有奇崛的景观,没有厚重的历史标签,它的全部秘密,都深藏在那片一望无际的黑土之下。
楚凡在一条遍布着小餐馆和农资店的街道旁,找到一家干净的旅馆住下。
安顿好后,他立刻被窗外传来的、有节奏的“咚咚”声吸引。
循声望去,是街对面一家小型粮食加工厂,正在将金黄的玉米进行脱粒,金色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工人们穿着沾满粉尘的工装,忙碌而有序。
这一幕,比任何标志性建筑都更直接地告诉楚凡他身在何处——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他走进一家挂着“农家菜”招牌的小饭馆。
菜单上多是实在的东北炖菜。
他点了一份猪肉炖粉条和一碗小米饭。
当那盆热气腾腾、油汪汪的炖菜端上来时,粉条吸饱了浓郁的汤汁,猪肉炖得软烂,配上颗粒饱满、金黄喷香的小米饭,吃下去,是从胃里一直暖到四肢百骸的扎实满足。
这味道,与嫩江的杀猪菜一脉相承,却似乎更添了几分平原的厚重与家常。
吃饭时,他听到邻桌几位显然是刚从地里回来的农民,正用浓重的方言
车窗外的景色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浩瀚的林海如同退潮般消失在身后,视线再无阻隔,一直延伸到天地交界处那模糊的弧线。
这就是松嫩平原的腹地,中国最肥沃的黑土带核心区域。
与北安作为交通枢纽的忙碌感不同,也与伊春林区空气中弥漫的松香迥异,绥化地区带给楚凡的第一感觉,是一种“接地气”的广阔与沉稳。
田野里覆盖着去岁的积雪,像一床巨大的、略微发黄的棉被。
偶尔裸露出的黑土地,在冬日黯淡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种油亮、肥腴的深褐色,仿佛攥一把就能渗出油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干燥的、混合着秸秆尘埃和隐约牲畜气息的味道,这是属于农业地带特有的、朴素的呼吸。
绥化市本身,也带着这种朴实无华的气质。
城市布局方正,街道宽阔,建筑普遍不高,给人一种踏实、不事张扬的感觉。
这里没有奇崛的景观,没有厚重的历史标签,它的全部秘密,都深藏在那片一望无际的黑土之下。
楚凡在一条遍布着小餐馆和农资店的街道旁,找到一家干净的旅馆住下。
安顿好后,他立刻被窗外传来的、有节奏的“咚咚”声吸引。
循声望去,是街对面一家小型粮食加工厂,正在将金黄的玉米进行脱粒,金色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工人们穿着沾满粉尘的工装,忙碌而有序。
这一幕,比任何标志性建筑都更直接地告诉楚凡他身在何处——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他走进一家挂着“农家菜”招牌的小饭馆。
菜单上多是实在的东北炖菜。
他点了一份猪肉炖粉条和一碗小米饭。
当那盆热气腾腾、油汪汪的炖菜端上来时,粉条吸饱了浓郁的汤汁,猪肉炖得软烂,配上颗粒饱满、金黄喷香的小米饭,吃下去,是从胃里一直暖到四肢百骸的扎实满足。
这味道,与嫩江的杀猪菜一脉相承,却似乎更添了几分平原的厚重与家常。
吃饭时,他听到邻桌几位显然是刚从地里回来的农民,正用浓重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