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合作社的蓝图与老街的豆腐脑
关灯
小
中
大
在绥化的第二天,楚凡决定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的运作机制。
通过旅馆老板的介绍,他联系上了一位当地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姓王。
王社长开着一辆满是泥点的SUV,热情地接上楚凡,带他去合作社参观。
合作社的院子里,停放着大大小小、功能各异的农业机械,从巨大的联合收割机到精密的播种机,如同钢铁的巨兽,在冬日的阳光下静默蓄力。
王社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它们,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现在种地,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啦!”王社长拍着一台进口大马力的拖拉机,“我们合作社,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无人机撒药,卫星导航定位,一个人能管几百亩地!” 他带着楚凡走进办公室,在电脑上调出电子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每一块托管土地的位置、土壤数据和往年的产量。
“我们要搞的是精准农业,根据数据来决定施肥、灌溉,减少浪费,提高地力。
这黑土是宝贝,不能光索取,还得科学地养!” 王社长眼中闪烁的光芒,与昨日小餐馆里老农谈论墒情时的质朴关切截然不同,那是一种拥抱现代科技、着眼于未来的雄心。
楚凡看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鲜活样本。
这片看似沉默的黑土,正在被数据、钢铁和智慧重新定义。
下午,楚凡告别王社长,回到了绥化市区。
他特意寻访到一条颇有年头的老街。
街道不宽,两旁是些低矮的平房,开着各种老式店铺:铁匠铺(虽然已很少打农具,主要做些日常修理)、杂货铺、裁缝店。
生活的节奏在这里明显慢了下来。
他在一个巷子口,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只摆着几张旧桌子的早餐摊,下午竟然还开着。
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主要卖豆腐脑和油条。
楚凡要了一碗豆腐脑。
这碗豆腐脑又与嫩江的不同。
卤汁更为浓稠,用的是本地产的黄豆,豆香味极其醇厚,上面撒了香菜、辣椒
通过旅馆老板的介绍,他联系上了一位当地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姓王。
王社长开着一辆满是泥点的SUV,热情地接上楚凡,带他去合作社参观。
合作社的院子里,停放着大大小小、功能各异的农业机械,从巨大的联合收割机到精密的播种机,如同钢铁的巨兽,在冬日的阳光下静默蓄力。
王社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它们,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现在种地,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啦!”王社长拍着一台进口大马力的拖拉机,“我们合作社,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无人机撒药,卫星导航定位,一个人能管几百亩地!” 他带着楚凡走进办公室,在电脑上调出电子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每一块托管土地的位置、土壤数据和往年的产量。
“我们要搞的是精准农业,根据数据来决定施肥、灌溉,减少浪费,提高地力。
这黑土是宝贝,不能光索取,还得科学地养!” 王社长眼中闪烁的光芒,与昨日小餐馆里老农谈论墒情时的质朴关切截然不同,那是一种拥抱现代科技、着眼于未来的雄心。
楚凡看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鲜活样本。
这片看似沉默的黑土,正在被数据、钢铁和智慧重新定义。
下午,楚凡告别王社长,回到了绥化市区。
他特意寻访到一条颇有年头的老街。
街道不宽,两旁是些低矮的平房,开着各种老式店铺:铁匠铺(虽然已很少打农具,主要做些日常修理)、杂货铺、裁缝店。
生活的节奏在这里明显慢了下来。
他在一个巷子口,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只摆着几张旧桌子的早餐摊,下午竟然还开着。
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主要卖豆腐脑和油条。
楚凡要了一碗豆腐脑。
这碗豆腐脑又与嫩江的不同。
卤汁更为浓稠,用的是本地产的黄豆,豆香味极其醇厚,上面撒了香菜、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