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佳木斯序曲 · 三江口的风与东北小延安的印记

关灯
列车离开鹤岗,沿着蜿蜒的铁路,在平旷的原野与低缓的丘陵间向东南方向行驶。

    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润泽起来,河流与水塘出现的频率增高,预示着前方将是一座与水息息相关的城市。

    空气中那股属于煤矿的沉寂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带着水汽的清新。

     佳木斯,到了。

     这座被誉为“东北小延安”、“三江平原腹地”的城市,以一种开阔而疏朗的姿态迎接着楚凡。

    松花江在这里与黑龙江汇合,奔流向下,形成广袤的三江平原。

    城市沿江而建,街道笔直宽阔,建筑不像哈尔滨那般浓墨重彩,也不似鹤岗那般沉郁,而是带着一种建国初期工业城市的规整与力量感,同时又因江水的滋养而显得灵动。

     楚凡在靠近沿江公园的地方找了一家旅馆住下。

    推开窗户,湿润的江风便扑面而来,带着河水与泥沙的独特气息。

     安顿下来后,他立刻前往沿江公园。

    冬季的松花江同样被冰层覆盖,江面辽阔,对岸的树林和田野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宁静而遥远。

    江堤上,有市民在散步、放风筝,冰面上能看到凿冰钓鱼的人和玩耍的孩童。

    与哈尔滨松花江畔那种国际化的热闹不同,这里更多是一种本地化的、悠闲的生活气息。

     他沿着江堤行走,一直走到能看到柳树岛的地方。

    这座江心岛如同一条墨绿色的带子,横卧在冰封的江心,为这片开阔的水域增添了层次感。

     第二天,楚凡乘车前往佳木斯的精神地标——东北银行钱币博物馆(原合江银行旧址)。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馆内不仅展示了丰富的钱币,更详细介绍了佳木斯作为东北解放区大后方的重要历史。

     看着那些发行于战争年代的纸币、那些反映当时生产建设的照片,楚凡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却又充满理想的岁月。

    佳木斯,曾是中国共产党的稳固后方,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和金融支持,故有“东北小延安”之称。

    这段历史,为这座江畔城市注入了一种坚韧、奉献的革命底色。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