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江畔的古城与油田的黄昏

关灯
在松原的第三天,楚凡决定暂时离开查干湖的宏大叙事,去探寻这座城市更久远的历史印记和更当代的产业脉搏。

    他乘车前往位于松花江畔的扶余区,这里曾是古代扶余国和后来的渤海国的重要属地。

     在扶余县博物馆(或相关遗址公园),他看到了那些出土的陶罐、箭镞、青铜饰物,它们沉默地诉说着这片土地在两千多年前的文明曙光。

    站在可能是古代城垣的土埂上,脚下是冰封的松花江,远处是现代的大桥,一种时间的纵深感油然而生。

    从古老的扶余国到辽金的重镇,再到如今的松原,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从未断绝,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

     与博物馆的沉静形成对比的,是松原另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吉林油田。

    松原不仅是渔米之乡,也是一座重要的石油城市。

    楚凡没有深入厂区,而是来到了城市边缘的一片油田作业区。

     这里没有大庆那般密集壮观的“磕头机”森林,但那些在田野和村庄间孤独起伏的抽油机,在冬日黄昏的映照下,也别有一番苍茫的意味。

    夕阳将钢铁的井架染成暗红色,它们与远处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以及无垠的雪原共同构成了一幅工业与农业、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图景。

     一位骑着摩托车、穿着工装路过的油田老师傅停下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对着抽油机拍照的年轻人。

     “这铁家伙,有啥好看的?”师傅笑着问。

     “看看咱们国家地下的能量。

    ”楚凡回答。

     师傅点点头,用带着油渍的手指了指地下:“这底下,跟查干湖一样,也都是宝贝。

    就是这玩意儿,不能像鱼那样年年捞。

    ” 这句朴素的比喻,让楚凡会心一笑。

    是啊,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黑色金子”,而查干湖的鱼,在古老的智慧守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