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江畔的古城与油田的黄昏

关灯
却可以年年有余。

    这或许就是松原,乃至许多资源型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何平衡当下的索取与未来的可持续。

     晚上,楚凡在入住的旅馆附近,找到一家小小的农家饭庄。

    他点了一锅铁锅炖,里面是松原产的豆角、土豆、玉米,再加上几块排骨,在柴火灶上咕嘟咕嘟地炖着,香气四溢。

    围着暖烘烘的灶台,吃着质朴而温暖的食物,他感觉自己也融入了这片土地最日常的节奏里。

     回顾在松原的日子,查干湖的原始力量、古扶余的历史尘烟、油田的工业气息,最终都融汇在了这锅热气腾腾的炖菜里。

    松原的形象,在他心中是立体的、分层的,如同地质构造一样,叠加着不同时代的印记。

     他翻开笔记本,继续书写关内之旅的第一章: “松原的第三日,我从冰湖的盛典,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与油田的黄昏。

     扶余的古物提醒我,文明的根系深扎于此;油田的抽油机则告诉我,现代的血脉亦在此搏动。

     老师傅的话犹如箴言,点出了资源型发展的永恒命题。

     而一锅朴素的铁锅炖,将所有的宏大叙事——渔猎的、历史的、工业的——都化解为舌尖上的温暖与踏实。

     松原,你让我看到,一座城市可以同时是渔场、是粮仓、是油井,更是承载数千年文明演进的舞台。

     你的丰富与深厚,为我的关内之行,奠定了一个坚实而富有哲思的开端。

    明天,我将沿江西行,走向草原与蒙族文化交织的白城。

    ” 合上笔记本,窗外松原的夜晚,星光明亮。

    江风带着水汽与寒意,也带来了远方草原的气息。

    楚凡知道,下一段旅程,将充满与黑土地截然不同的风貌与风情。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徒步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