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四平记事 · 战史的尘埃与玉米的丰饶

关灯
家本地人光顾的餐馆,特意点了与玉米相关的食物,比如玉米贴饼子、大碴子粥。

    那金黄的颜色、扎实的口感、天然的香甜,是这片肥沃土地最直接的慷慨赠与。

    战火的焦土之下,是生生不息的黑土与养育万民的粮食。

     他还寻访了一些老旧的工人文化宫或苏式住宅区。

    这些建筑虽然显得有些破败,但那种规整的布局、厚重的墙体,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建国初期工业建设的雄心与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生活气息。

     傍晚,他走在四平的街头,华灯初上。

    市民们在广场上跳舞,在街边散步,生活平静而安宁。

    这份和平的日常,与纪念馆里的惨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显得弥足珍贵。

     回到宾馆,楚凡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四平的形象,是英雄的,也是苦难的;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承载着沉重记忆的,也是充满了生活韧性的。

     他翻开笔记本,画下了四平战役纪念馆的肃穆外观,画下了一个金色的玉米,画下了烈士塔的剪影。

     他写道: “四平,我的辽宁第一站,你以战史的尘埃与玉米的丰饶,为我展现了这片土地深沉而复杂的两面。

     纪念馆里的枪声犹在耳畔,提醒我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田野间的金色玉米垛,则告诉我生命与希望在废墟上重建的力量。

     你是英雄城,也是粮食仓。

    你的名字,既与惨烈的战役相连,也与最朴素的丰收相关。

     行走在你的街头,我感受到一种深植于黑土与历史中的坚韧。

    这份坚韧,或许就是东北精神最核心的底色。

     明天,我将继续南下,走向共和国工业的摇篮——沈阳。

    那里的铁西区,又将告诉我怎样一段关于钢铁与工人的史诗?” 合上笔记本,窗外四平的夜晚宁静而祥和。

    楚凡知道,他的辽宁之旅,因为四平这一站,而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沉重而深刻的基调。

    前方,沈阳的工业交响曲,正等待着他去聆听。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徒步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