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关灯
小
中
大
题曰:朝叩富儿门,富儿犹未足。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大意为:清晨时分我去敲打富人的家门,富人却依然觉得不满足。
尽管他没有用千金来酬谢我,但在我眼中,他的行为比起那些冷漠无情的亲人还要可贵! 却说秦可卿听到宝玉在梦中呼唤她的小名,心里自然感到疑惑,但又不好意思详细询问。
这时,宝玉仍处于一种迷迷糊糊、心神不定的状态。
众人连忙端上桂圆汤,宝玉喝了两口后,便起身整理衣物。
袭人帮他系裤带时,手不经意间触碰到他的大腿,感觉到一片冰凉湿润,吓得立刻缩回了手,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宝玉脸红了起来,轻轻捏了一下袭人的手。
袭人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对男女之事也渐渐有所了解。
看到宝玉这副模样,她心里已经猜到了一半,自己也不禁羞红了脸,不敢再继续追问。
袭人帮他整理好衣服后,两人便一同前往贾母那里。
晚饭后,他们又回到了这边。
袭人见四周无其他奶妈和丫鬟在场,赶忙从别处取出一件贴身衣物,替宝玉换上。
宝玉满脸羞涩地恳求道:“好姐姐,千万别跟别人说,这太重要了!” 袭人带着笑意,脸上也泛起红晕,问道:“你梦到了什么故事?怎么会弄出这些东西来?” 宝玉回答道:“说来话长。
” 接着,他便详细地向袭人讲述了梦中的经历。
当说到警幻仙子传授的云雨之情时,袭人害羞得用手遮住脸,伏在桌子上笑个不停。
宝玉一向喜欢袭人的温柔妩媚,于是强行拉着她一起体验警幻仙子所教导的云雨之事。
袭人心里明白,贾母已经默许自己归属宝玉,所以此刻这样做也不算违背礼数,于是就和宝玉悄悄地尝试了一番,幸好没有被其他人撞见。
从此以后,宝玉对待袭人更加特别,而袭人照顾宝玉也更加尽心尽力。
暂且就说到这里。
在荣府这一大家子中,人数虽不算庞大,但上上下下加起来也有三四百人;日常琐事虽不至于繁多,却也每天都有一二十件,纷繁复杂得像一团乱麻,难以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来作为开端。
我正琢磨着该从哪件事、哪个人开始写起才最为恰当,这时,仿佛是机缘巧合,从千里之外,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户人家,因为与荣府有那么一点点关联,这天正往荣府赶来。
于是,我就决定从这个小户人家讲起,这样反而让故事的脉络清晰了起来。
你想知道这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着怎样的联系? 各位读者,如果你们觉得这样的开头太过琐碎平庸,那就请立刻放下这本书,去寻找更吸引你们的佳作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的故事还能勉强解个闷,那就请听我慢慢道来。
(编者注:以上这些都是原作者的话) 刚才提到的这个小户人家姓王,是本地人,他们家祖上曾在北京担任过一个小官职,早年与王熙凤(注:下称凤姐)的祖母王夫人的父亲有过交情。
因为贪图王家的权势地位,两家便认了亲戚,王家的那位祖先被当作侄儿接纳。
那时,只有王夫人的长兄——也就是凤姐的父亲,以及王夫人自己,因为都在京城,所以知道有这么一门远亲,其他家族成员都不清楚这层关系。
现在,王家的那位祖先已经去世,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王成。
由于家境衰败,王成只好搬回城外原来的乡下居住。
不久,王成也因病去世,留下他的儿子,小名叫狗儿。
狗儿又生了一个儿子,小名叫板儿;他的正妻刘氏,则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青儿。
这一家四口,仍然以务农为生。
由于狗儿白天还要做些别的营生,刘氏又要负责家务杂事,所以青儿和板儿两个孩子就没人照看。
于是狗儿就把他的岳母刘姥姥接来一起生活。
刘姥姥是个历经几代的老寡妇,膝下没有儿女,仅靠两亩薄田维持生计。
现在女婿接她来养活,她自然是乐意的,于是便全心全意地帮助女儿女婿过日子。
那年深秋初冬时节,天气渐渐转寒,家中过冬的准备还未做好,狗儿心中不免烦躁忧虑,于是喝了几杯闷酒,在家里无端找茬生气,刘氏也不敢与他争辩。
见此情景,刘姥姥实在看不下去,便劝说道:“女婿啊,你别怪我多嘴。
咱们乡下人,哪个不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有多大能耐就吃多少饭。
你小时候,仗着祖宗的福荫,吃喝不愁,所以现在才管不住自己。
有钱时就大手大脚,没钱了就乱发脾气,这哪里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虽说咱们现在住在城外,但终究还是在皇上的地界里。
这长安城里,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只可惜没人懂得去把握罢了。
你在家里发脾气也是无济于事。
” 狗儿一听这话,就急了:“您老就会在家瞎扯,难道让我去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不成?” 刘姥姥说:“谁说让你去偷了!我的意思是大家得一起想办法筹划筹划,不然,那钱财难道会自己长腿跑到咱们家来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狗儿冷笑一声:“要是有办法,还用等到现在?我又没有当官的亲戚,也没有做官的朋友,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就算有,他们也未必会搭理咱们呢!” 刘姥姥说:“事情并不全然如此。
计划在于我们人怎么做,但成功与否还得看天意。
只要我们尽力去谋划,再加上菩萨的保佑,说不定真能找到一些机会呢。
我倒有个想法,或许能给你们带来机会。
想当年,你们和金陵王家可是有过亲戚关系的,二十年前他们对你们还挺看重的。
现在嘛,可能是你们自视清高,不肯去巴结他们,这才渐渐疏远了。
记得我和我女儿以前还去拜访过一次。
他们家的二小姐,真是个爽快人,待人接物一点架子都没有。
她现在可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了。
听说上了年纪之后,更加慈悲为怀,特别怜悯穷人、尊敬老人,还热衷于斋僧布道、施舍钱财。
虽然王家现在升官到外地任职了,但那位二姑太太或许还记得咱们。
你何不试着去走动走动,说不定她念及旧情,能给咱们一些好处呢。
万一她稍微发点善心,帮咱们一把,那咱们可就受益匪浅了!” 一旁的刘氏插话道:“您说得虽在理,可咱们这副模样,怎么好意思上门呢?先不说他们家里的下人愿不愿意给我们通报,万一被拒之门外,那得多难堪啊!” 狗儿听到妻子如此说,心里不禁有些动摇。
接着,他又听到妻子说了一番话,便笑着接话说:“姥姥你既然这么说了,况且当年你见过这位姑太太一次,你明天就去一趟,先试试风头再说。
” 刘姥姥犹豫道:“哎哟,我老了,能有什么用?这家的家人又不认识我,我去也是白去。
” 狗儿笑道:“不用担心,我给你出个主意。
你可以带着外孙子小板儿一起去找陪房周瑞。
你知道吗,周瑞和我父亲曾经一起处理过一件事,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好。
” 刘姥姥也表示理解:“我知道他的。
只是很久没走动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不过事到如今也顾不得了。
你又是男人,又是这副模样,自然去不了。
我们年轻媳妇子也不好意思抛头露面,还是我豁出去这张老脸去碰一碰。
如果真有好处,对我们大家都有益。
就算没有银子来,我也能去公府侯门见见世面,这一生也不算白过了。
”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当晚就商量好了计划。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刘姥姥就起床梳洗打扮了一番,还特地叮嘱了小孙子板儿几句。
板儿不过五六岁大,什么都不懂,一听说要进城玩,高兴得连连点头答应。
随后,刘姥姥带着板儿进了城,一路找到了宁荣街。
到了荣国府大门前,只见门前轿马车辆络绎不绝,刘姥姥心里有些发憷,不敢贸然上前。
她先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又嘱咐了板儿几句,这才小心翼翼地走到角门边。
只见几个挺胸凸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子上闲聊。
刘姥姥硬着头皮凑上前去,赔笑道:“各位大爷吉祥!” 那些人打量了她一番,问她从哪里来。
刘姥姥满脸堆笑地说:“我是来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麻烦您哪位大爷帮我通传一声。
” 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不睬,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你到那边墙角等着去吧,一会儿他们家会有人出来的。
” 这时,其中一位年长的人道:“别耽误人家的事,也别戏弄人家。
” 于是转向刘姥姥说:“周大爷已经去南边了,不过他住在后街一带,他娘子在家。
你要找的话,就从这边绕到后街,去后门问问就行了。
” 刘姥姥听后连忙道谢,随后拉着板儿,绕到了后门。
一到那里,就看到门前摆着好些做小买卖的担子,有的卖吃的,有的卖玩具,二三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吵吵闹闹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大意为:清晨时分我去敲打富人的家门,富人却依然觉得不满足。
尽管他没有用千金来酬谢我,但在我眼中,他的行为比起那些冷漠无情的亲人还要可贵! 却说秦可卿听到宝玉在梦中呼唤她的小名,心里自然感到疑惑,但又不好意思详细询问。
这时,宝玉仍处于一种迷迷糊糊、心神不定的状态。
众人连忙端上桂圆汤,宝玉喝了两口后,便起身整理衣物。
袭人帮他系裤带时,手不经意间触碰到他的大腿,感觉到一片冰凉湿润,吓得立刻缩回了手,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宝玉脸红了起来,轻轻捏了一下袭人的手。
袭人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对男女之事也渐渐有所了解。
看到宝玉这副模样,她心里已经猜到了一半,自己也不禁羞红了脸,不敢再继续追问。
袭人帮他整理好衣服后,两人便一同前往贾母那里。
晚饭后,他们又回到了这边。
袭人见四周无其他奶妈和丫鬟在场,赶忙从别处取出一件贴身衣物,替宝玉换上。
宝玉满脸羞涩地恳求道:“好姐姐,千万别跟别人说,这太重要了!” 袭人带着笑意,脸上也泛起红晕,问道:“你梦到了什么故事?怎么会弄出这些东西来?” 宝玉回答道:“说来话长。
” 接着,他便详细地向袭人讲述了梦中的经历。
当说到警幻仙子传授的云雨之情时,袭人害羞得用手遮住脸,伏在桌子上笑个不停。
宝玉一向喜欢袭人的温柔妩媚,于是强行拉着她一起体验警幻仙子所教导的云雨之事。
袭人心里明白,贾母已经默许自己归属宝玉,所以此刻这样做也不算违背礼数,于是就和宝玉悄悄地尝试了一番,幸好没有被其他人撞见。
从此以后,宝玉对待袭人更加特别,而袭人照顾宝玉也更加尽心尽力。
暂且就说到这里。
在荣府这一大家子中,人数虽不算庞大,但上上下下加起来也有三四百人;日常琐事虽不至于繁多,却也每天都有一二十件,纷繁复杂得像一团乱麻,难以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来作为开端。
我正琢磨着该从哪件事、哪个人开始写起才最为恰当,这时,仿佛是机缘巧合,从千里之外,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户人家,因为与荣府有那么一点点关联,这天正往荣府赶来。
于是,我就决定从这个小户人家讲起,这样反而让故事的脉络清晰了起来。
你想知道这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着怎样的联系? 各位读者,如果你们觉得这样的开头太过琐碎平庸,那就请立刻放下这本书,去寻找更吸引你们的佳作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的故事还能勉强解个闷,那就请听我慢慢道来。
(编者注:以上这些都是原作者的话) 刚才提到的这个小户人家姓王,是本地人,他们家祖上曾在北京担任过一个小官职,早年与王熙凤(注:下称凤姐)的祖母王夫人的父亲有过交情。
因为贪图王家的权势地位,两家便认了亲戚,王家的那位祖先被当作侄儿接纳。
那时,只有王夫人的长兄——也就是凤姐的父亲,以及王夫人自己,因为都在京城,所以知道有这么一门远亲,其他家族成员都不清楚这层关系。
现在,王家的那位祖先已经去世,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王成。
由于家境衰败,王成只好搬回城外原来的乡下居住。
不久,王成也因病去世,留下他的儿子,小名叫狗儿。
狗儿又生了一个儿子,小名叫板儿;他的正妻刘氏,则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青儿。
这一家四口,仍然以务农为生。
由于狗儿白天还要做些别的营生,刘氏又要负责家务杂事,所以青儿和板儿两个孩子就没人照看。
于是狗儿就把他的岳母刘姥姥接来一起生活。
刘姥姥是个历经几代的老寡妇,膝下没有儿女,仅靠两亩薄田维持生计。
现在女婿接她来养活,她自然是乐意的,于是便全心全意地帮助女儿女婿过日子。
那年深秋初冬时节,天气渐渐转寒,家中过冬的准备还未做好,狗儿心中不免烦躁忧虑,于是喝了几杯闷酒,在家里无端找茬生气,刘氏也不敢与他争辩。
见此情景,刘姥姥实在看不下去,便劝说道:“女婿啊,你别怪我多嘴。
咱们乡下人,哪个不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有多大能耐就吃多少饭。
你小时候,仗着祖宗的福荫,吃喝不愁,所以现在才管不住自己。
有钱时就大手大脚,没钱了就乱发脾气,这哪里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虽说咱们现在住在城外,但终究还是在皇上的地界里。
这长安城里,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只可惜没人懂得去把握罢了。
你在家里发脾气也是无济于事。
” 狗儿一听这话,就急了:“您老就会在家瞎扯,难道让我去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不成?” 刘姥姥说:“谁说让你去偷了!我的意思是大家得一起想办法筹划筹划,不然,那钱财难道会自己长腿跑到咱们家来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狗儿冷笑一声:“要是有办法,还用等到现在?我又没有当官的亲戚,也没有做官的朋友,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就算有,他们也未必会搭理咱们呢!” 刘姥姥说:“事情并不全然如此。
计划在于我们人怎么做,但成功与否还得看天意。
只要我们尽力去谋划,再加上菩萨的保佑,说不定真能找到一些机会呢。
我倒有个想法,或许能给你们带来机会。
想当年,你们和金陵王家可是有过亲戚关系的,二十年前他们对你们还挺看重的。
现在嘛,可能是你们自视清高,不肯去巴结他们,这才渐渐疏远了。
记得我和我女儿以前还去拜访过一次。
他们家的二小姐,真是个爽快人,待人接物一点架子都没有。
她现在可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了。
听说上了年纪之后,更加慈悲为怀,特别怜悯穷人、尊敬老人,还热衷于斋僧布道、施舍钱财。
虽然王家现在升官到外地任职了,但那位二姑太太或许还记得咱们。
你何不试着去走动走动,说不定她念及旧情,能给咱们一些好处呢。
万一她稍微发点善心,帮咱们一把,那咱们可就受益匪浅了!” 一旁的刘氏插话道:“您说得虽在理,可咱们这副模样,怎么好意思上门呢?先不说他们家里的下人愿不愿意给我们通报,万一被拒之门外,那得多难堪啊!” 狗儿听到妻子如此说,心里不禁有些动摇。
接着,他又听到妻子说了一番话,便笑着接话说:“姥姥你既然这么说了,况且当年你见过这位姑太太一次,你明天就去一趟,先试试风头再说。
” 刘姥姥犹豫道:“哎哟,我老了,能有什么用?这家的家人又不认识我,我去也是白去。
” 狗儿笑道:“不用担心,我给你出个主意。
你可以带着外孙子小板儿一起去找陪房周瑞。
你知道吗,周瑞和我父亲曾经一起处理过一件事,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好。
” 刘姥姥也表示理解:“我知道他的。
只是很久没走动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不过事到如今也顾不得了。
你又是男人,又是这副模样,自然去不了。
我们年轻媳妇子也不好意思抛头露面,还是我豁出去这张老脸去碰一碰。
如果真有好处,对我们大家都有益。
就算没有银子来,我也能去公府侯门见见世面,这一生也不算白过了。
”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当晚就商量好了计划。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刘姥姥就起床梳洗打扮了一番,还特地叮嘱了小孙子板儿几句。
板儿不过五六岁大,什么都不懂,一听说要进城玩,高兴得连连点头答应。
随后,刘姥姥带着板儿进了城,一路找到了宁荣街。
到了荣国府大门前,只见门前轿马车辆络绎不绝,刘姥姥心里有些发憷,不敢贸然上前。
她先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又嘱咐了板儿几句,这才小心翼翼地走到角门边。
只见几个挺胸凸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子上闲聊。
刘姥姥硬着头皮凑上前去,赔笑道:“各位大爷吉祥!” 那些人打量了她一番,问她从哪里来。
刘姥姥满脸堆笑地说:“我是来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麻烦您哪位大爷帮我通传一声。
” 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不睬,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你到那边墙角等着去吧,一会儿他们家会有人出来的。
” 这时,其中一位年长的人道:“别耽误人家的事,也别戏弄人家。
” 于是转向刘姥姥说:“周大爷已经去南边了,不过他住在后街一带,他娘子在家。
你要找的话,就从这边绕到后街,去后门问问就行了。
” 刘姥姥听后连忙道谢,随后拉着板儿,绕到了后门。
一到那里,就看到门前摆着好些做小买卖的担子,有的卖吃的,有的卖玩具,二三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吵吵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