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竹榻藏魂
关灯
小
中
大
镇子西头的竹林深处,有间废弃的竹屋。
近来总有人在寅时听见屋里传出“吱呀”声,像竹榻的榫卯在摩擦,又像有人在榻上翻身,带着股潮湿的霉味,闻着让人脊背发凉。
守林人老马说,前几日他去砍竹,看见竹屋的门虚掩着,屋里的竹榻上竟躺着个影子,盖着褪色的蓝布被,可走近一看,榻上空空如也,只有被角沾着几片竹叶,像刚被人压过。
我踏着晨露过去时,竹屋的篱笆门早被虫蛀得只剩半扇,门轴上缠着圈青藤,藤叶上的露水往下滴,在泥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竹屋的尖顶,像幅被打湿的水墨画。
推开门,一股混合着竹腥与腐叶的气息涌出来,墙角的蛛网沾着些灰白的绒毛,细看竟是晒干的苔藓,摸上去脆得一碰就碎。
“这竹屋是三十年前的教书先生住的,”老马蹲在竹榻边,手里捏着块竹片,上面刻着个“墨”字,“先生姓苏,总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每天清晨都在院里背书,声音脆得像竹筒敲石头。
后来有天突然没了动静,推门进来就见竹榻空着,桌上的砚台还冒着热气,仿佛人刚走。
” 竹榻是用楠竹拼的,榻面的竹片被磨得发亮,中间陷下去块,显然常有人躺。
我伸手摸了摸,榻面竟带着体温,像刚有人起身。
榻边的竹凳上,摆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碗底沉着些褐色的渣,闻着有股焦糊味——是没喝完的药渣,里面混着几根干枯的艾草,茎秆上还缠着红线,像被人特意系过。
“苏先生当年生着重病,”住在竹林外的张婆婆拄着竹杖进来,杖头的铜箍在地上敲出笃笃声,“总咳得直不起腰,却不肯歇着,说山里的娃没书读太可怜。
有天夜里下大雨,我送药过来,看见他趴在桌上写东西,烛火晃得他影子在墙上抖,像片要掉的叶子。
” 话音刚落,竹榻突然“吱呀”响了一声,榻面的竹片竟自己翻转半圈,露出底下的暗格,里面铺着块蓝布,裹着个油布包。
打开油布,里面是本泛黄的课本,纸页被虫蛀得全是洞,却还能看清上面的字迹——是苏先生亲手写的《三字经》,笔画工整,只是有些字被水渍晕开,像泪滴过的痕。
课本里夹着张字条,是用炭笔写的:“明日教《劝学》,勿误。
”落款日期是苏先生失踪那天。
字条背面画着个小小的竹屋,屋前站着个小人,背着书包,手里举着支毛笔,笔尖指向天空,像在写字。
“是狗剩!”老马突然喊道,“当年他是苏先生最疼的学生,总背着个破布包来上课,说长大了要像先生一样教书。
苏先生失踪后,狗剩
近来总有人在寅时听见屋里传出“吱呀”声,像竹榻的榫卯在摩擦,又像有人在榻上翻身,带着股潮湿的霉味,闻着让人脊背发凉。
守林人老马说,前几日他去砍竹,看见竹屋的门虚掩着,屋里的竹榻上竟躺着个影子,盖着褪色的蓝布被,可走近一看,榻上空空如也,只有被角沾着几片竹叶,像刚被人压过。
我踏着晨露过去时,竹屋的篱笆门早被虫蛀得只剩半扇,门轴上缠着圈青藤,藤叶上的露水往下滴,在泥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竹屋的尖顶,像幅被打湿的水墨画。
推开门,一股混合着竹腥与腐叶的气息涌出来,墙角的蛛网沾着些灰白的绒毛,细看竟是晒干的苔藓,摸上去脆得一碰就碎。
“这竹屋是三十年前的教书先生住的,”老马蹲在竹榻边,手里捏着块竹片,上面刻着个“墨”字,“先生姓苏,总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每天清晨都在院里背书,声音脆得像竹筒敲石头。
后来有天突然没了动静,推门进来就见竹榻空着,桌上的砚台还冒着热气,仿佛人刚走。
” 竹榻是用楠竹拼的,榻面的竹片被磨得发亮,中间陷下去块,显然常有人躺。
我伸手摸了摸,榻面竟带着体温,像刚有人起身。
榻边的竹凳上,摆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碗底沉着些褐色的渣,闻着有股焦糊味——是没喝完的药渣,里面混着几根干枯的艾草,茎秆上还缠着红线,像被人特意系过。
“苏先生当年生着重病,”住在竹林外的张婆婆拄着竹杖进来,杖头的铜箍在地上敲出笃笃声,“总咳得直不起腰,却不肯歇着,说山里的娃没书读太可怜。
有天夜里下大雨,我送药过来,看见他趴在桌上写东西,烛火晃得他影子在墙上抖,像片要掉的叶子。
” 话音刚落,竹榻突然“吱呀”响了一声,榻面的竹片竟自己翻转半圈,露出底下的暗格,里面铺着块蓝布,裹着个油布包。
打开油布,里面是本泛黄的课本,纸页被虫蛀得全是洞,却还能看清上面的字迹——是苏先生亲手写的《三字经》,笔画工整,只是有些字被水渍晕开,像泪滴过的痕。
课本里夹着张字条,是用炭笔写的:“明日教《劝学》,勿误。
”落款日期是苏先生失踪那天。
字条背面画着个小小的竹屋,屋前站着个小人,背着书包,手里举着支毛笔,笔尖指向天空,像在写字。
“是狗剩!”老马突然喊道,“当年他是苏先生最疼的学生,总背着个破布包来上课,说长大了要像先生一样教书。
苏先生失踪后,狗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