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最后的赌注:全频段扫描

关灯
那微弱到几乎被当作噪声忽略的“前兆”信号,成了陈醒在无边黑暗中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

    他像一头嗅到了血腥味的猎豹,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这千分之二秒的抖动进行分析上。

     这项工作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困难。

    所谓的“前兆”信号,幅度比主信号还要低一个数量级,完全淹没在探测器固有的、杂乱无章的电子学噪声和量子涨落之中。

    想要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无异于在雷鸣般的瀑布声中,去分辨一片特定落叶触水的轻响。

     他动用了所有已知的信号处理技术——数字滤波、锁相放大、wavelet去噪……甚至尝试了一些自己基于信息论构思的、尚不成熟的算法。

    过程极其枯燥且耗费算力,往往在服务器集群轰鸣数小时后,得到的依旧是一片毫无规律的噪声。

     李振国看着他近乎自虐的工作状态,忍不住劝道:“陈博,算了吧。

    就算那个抖动真的存在,也说明不了什么。

    可能只是巧合,也可能是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仪器伪迹。

    为了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把身体熬垮了不值得。

    ” 陈醒抬起头,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清醒:“李工,我知道希望渺茫。

    但如果这真的是一个‘前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条预测‘幽灵信号’的新路。

    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验证。

    ” “可是……”李振国看着陈醒屏幕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却似乎毫无进展的噪声图,欲言又止。

    他理解陈醒的执着,但也深知现实的残酷。

    在科研中,很多时候,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徒劳。

     几天几夜的鏖战,陈醒几乎尝试了所有常规方法,结果依然令人沮丧。

    那个疑似“前兆”的抖动,在复杂的数学处理后,偶尔会呈现出一点微弱的、看似非随机的结构,但统计显着性始终无法达到令人信服的水平。

    它就像一个狡猾的幽灵,在数据的边缘游走,若隐若现,却始终不肯露出真容。

     就在陈醒几乎要承认这条路也可能走不通时,一个更宏大、也更冒险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他一直试图在“曦和”探测器设计的主要能区(也就是中微子研究的优势能区)附近,去寻找“前兆”和主信号的关联。

    但谁规定,那个神秘的“前兆”,就一定出现在主信号所在的E-742keV能区附近? 如果,“前兆”信号出现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甚至是被“曦和”探测器常规监测所忽略的能段呢?比如,能量极低的红外、射频波段?或者能量极高的GeV甚至TeV能段?(虽然“曦和”探测器并非为这些能段优化设计,但其庞大的结构和灵敏的光电倍增管,理论上对极其强烈的其他波段信号也可能产生微弱的响应)。

     这个想法让他感到一阵战栗。

    如果成立,那么他们之前的所有监测,都像是在错误的频率上调收音机,自然无法听到完整的“广播”。

     这意味着,他需要发起一次前所未有的——“全频段扫描”。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它意味着要临时调整“曦和”探测器庞大而复杂的运行模式,将其从专注捕捉中微子的精密仪器,暂时转变为一个宽频带的、灵敏度却可能不均匀的“盲探”设备。

    这需要修改核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