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确认!这不是偶然

关灯
全频段扫描启动后的四十八小时,是陈醒科研生涯中最为煎熬,也最为专注的四十八小时。

    庞大的“曦和”探测器如同一头苏醒的巨兽,以前所未有的“胃口”吞噬着来自宇宙和地壳深处、跨越巨大能量范围的各类信号。

    数据像决堤的洪水般涌入存储阵列,其总量远超平时数周甚至数月采集的数据。

     陈醒几乎没有合眼,时刻监控着数据采集系统的状态,确保每一个通道都在正常工作,没有出现溢出或错误。

    他像守护着脆弱火种的原始人,生怕这最后的希望之火在寒风中熄灭。

     维护窗口期结束,探测器恢复正常的中微子观测模式。

    而陈醒的面前,则堆积起一片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海洋——petabytes级别的原始数据,涵盖了从极低频的无线电噪声到高能伽马射线边缘的广阔能谱。

     接下来的任务,是“淘金”。

    他要从这片充斥着已知物理过程本底噪声的海洋中,筛选出与那七个“幽灵信号”可能相关的“前兆”。

     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他首先根据那七个主信号精确的时间戳,从全频段数据中提取出相应的“时间切片”——在主信号出现前约十分钟到出现后约一分钟的所有频段数据。

    然后,他需要在这些时间切片内,寻找任何异常的、非随机的、并且与主信号存在潜在关联的波动。

     工作量是天文数字。

    即使动用了申请到的超算资源,分析进程也异常缓慢。

    他设计了复杂的并行处理流程,将数据分割成无数个小块,分别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自相关分析、异常点检测等多种算法处理,然后再将结果汇总、比对。

     最初的几天,结果令人沮丧。

    在各个能段,他都发现了大量的“异常”波动,但绝大多数都很容易识别为已知的来源——来自地面的无线电广播泄漏、探测器内部电子元件的热噪声、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他如同一个考古学家,首先要清理掉覆盖在遗址之上的层层现代垃圾。

     李振国偶尔会过来看看,看着屏幕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频谱图和一堆堆被标记为“已排除”的假信号,只是默默地给他换上一杯热水,摇摇头离开。

    虽然没有明说,但那眼神里的意思很明显:早就告诉过你,这太困难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陈醒没有气馁。

    他深知,如果“前兆”那么容易找到,它早就被发现了。

    他必须要有耐心,有更精巧的方法。

     他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七个主信号出现前的最后几秒钟,特别是那个疑似“前兆”抖动出现的千分之二秒窗口。

    他将这个微小时间窗口内、所有频段的数据进行了超精细的放大和联合分析,寻找任何跨频段的“协同”变化。

     一天深夜,当超算中心发来又一批处理结果时,陈醒正就着冷掉的咖啡啃着压缩饼干。

    他习惯性地打开汇总报告,目光疲惫地扫过那些代表着“无显着发现”的统计图表。

     突然,他的目光在一个极其偏僻的能段区域顿住了。

     那是一个能量极低的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