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相隔千里的能量共鸣

关灯
工作组负责人带来的安保警报,像一块冰冷的铁烙在每个人心头。

    临时实验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窗外原本熟悉的田野夜色,此刻也似乎潜藏着无数窥探的眼睛。

    “万法之源”甲骨和龙纹仪被转移至更深处的、经过特殊电磁屏蔽和物理加固的地下储藏室内,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二十四小时轮班值守,任何进出都需要经过最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扫描。

     然而,外部的压力并未让内部的研究停滞,反而催生出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陈醒、苏青竹和刘逸云组成的核心破译小组,几乎是不眠不休地工作。

    在绝对安全的内部网络上,他们与远在锦屏地下的“曦和”实验室保持着高频次的加密通讯。

     “必须进行一次受控的、双向的验证实验。

    ”陈醒在视频会议中提出,他的脸色因缺乏睡眠而苍白,但眼神却亮得惊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记录关联。

    我们需要主动激发龙纹仪,并同时在殷墟和锦屏,精确测量能量响应的细节,建立无可辩驳的因果链!” 这个提议极为大胆,也蕴含着风险。

    主动激发一个三千年前的神秘器物,谁也无法预料会产生何种后果。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将“万法之源”从模糊的考古关联推向坚实科学证据的关键一步。

     计划迅速制定,代号“共鸣”。

    实验的核心在于同步:由殷墟这边,使用经过精确计算的低能量微波脉冲,定向激发龙纹仪;与此同时,“曦和”探测器调整至最高灵敏度模式,全力捕捉可能出现的、任何形式的“灵子”信号响应。

     苏青竹的作用在这一刻变得至关重要。

    她连日来对那片核心甲骨——《商代观测年鉴》——的破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她指出,甲骨上除了记录周期,还隐晦地提及了某种“应和”之法,其描述的文字符号组合,与龙纹仪表面的某些几何纹路区域存在对应关系。

     “看这里,”她在数字拓片上标注出几个关键字符,“‘其昂首,则光现于顶,其纹路,若水之流。

    ’这很可能是在描述激发时,能量在龙纹仪内部的流转路径和最终显效的位置。

    ”她指向龙纹仪三维模型上对应的几个节点,“我们应该将激发能量集中在这几个关键‘节点’上。

    ” 陈醒根据苏青竹的解读,迅速调整了激发方案。

    他将微波发射器的能量输出设定在最低档,频率则严格对准了之前发现“前兆”信号的极低频段窄带。

    这是一次极其精密的操作,能量强一分则可能损坏文物,弱一分则可能无法引起响应。

     实验时间定在子夜零点,这是一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