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燧人氏”绝密计划
关灯
小
中
大
复制品和全部数字资料已经就位。
她的任务是领导一个由全国顶尖古文字、考古、历史学家组成的小组,加速破译,寻找更多可用于指导实验的线索。
然而,计划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来自不同领域、心高气傲的专家们被迅速集结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基地,摩擦与碰撞几乎不可避免。
第一次全体核心成员会议,就在陈醒抵达后的第二天召开。
会议室内,长条桌旁坐着二十余人,除了陈醒和苏青竹相对年轻,其余多是头发花白、在各自领域内声名显赫的权威。
当陈醒站在演示屏前,开始阐述他基于七个(现在是八个,包括殷墟激发的那次)信号构建的“灵子场扰动模型”时,质疑声便毫不客气地响起了。
“陈博士,”一位来自着名高校理论物理中心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居高临下的审视,“你的这个‘模型’,参数过多,而且大多依赖于对极低信噪比数据的过度解读。
其数学形式虽然新颖,但缺乏更基本的物理原理支撑,比如,它如何与标准模型衔接?如何解释广义相对论下的时空结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为了拟合有限数据而拼凑出来的‘马赛克’,而非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 另一位专攻统计物理的院士则直接针对数据分析方法发难:“你提到的p值小于10^-6,听起来很惊人。
但考虑到你们进行了海量的数据挖掘和多种算法的尝试,这完全可能是在多次比较中产生的‘假阳性’。
严格的统计学家不会轻易采信这样的结果。
” 面对这些尖锐却专业的质疑,陈醒没有慌乱。
他早已预料到会面临这种情况。
他调出原始数据流,展示了对每个参数引入的严格约束过程,以及进行的各种鲁棒性检验和盲分析结果。
“王老,李院士,”陈醒的语气保持尊重,但立场坚定,“我理解各位的谨慎。
但科学发现往往始于异常。
我们现在拥有的,不仅仅是七个孤立信号,还有一个被独立验证的‘前兆’,以及殷墟龙纹仪与信号之间确凿的因果关联。
这些现象,用现有的任何理论都无法完美解释。
我的模型,或许粗糙,但它提供了一个能够统一解释所有已知现象的工作假设,一个可以接受未来实验检验并不断修正的起点。
如果我们因为现有理论的‘完美’而拒绝承认明显的异常,那才是科学进步的障碍。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回应有理有据,既承认了模型的局限性,又扞卫了其作为探索工具的价值。
会场内一时陷入了沉默,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也开始露出思索的神情。
与此同时,苏青竹那边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她提出的关于甲骨文中某些字符应解读为“感应”、“谐振”等物理概念的观点,遭到了一些资深古文字学者的强烈反对。
“青竹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语重心长,
她的任务是领导一个由全国顶尖古文字、考古、历史学家组成的小组,加速破译,寻找更多可用于指导实验的线索。
然而,计划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来自不同领域、心高气傲的专家们被迅速集结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基地,摩擦与碰撞几乎不可避免。
第一次全体核心成员会议,就在陈醒抵达后的第二天召开。
会议室内,长条桌旁坐着二十余人,除了陈醒和苏青竹相对年轻,其余多是头发花白、在各自领域内声名显赫的权威。
当陈醒站在演示屏前,开始阐述他基于七个(现在是八个,包括殷墟激发的那次)信号构建的“灵子场扰动模型”时,质疑声便毫不客气地响起了。
“陈博士,”一位来自着名高校理论物理中心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居高临下的审视,“你的这个‘模型’,参数过多,而且大多依赖于对极低信噪比数据的过度解读。
其数学形式虽然新颖,但缺乏更基本的物理原理支撑,比如,它如何与标准模型衔接?如何解释广义相对论下的时空结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为了拟合有限数据而拼凑出来的‘马赛克’,而非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 另一位专攻统计物理的院士则直接针对数据分析方法发难:“你提到的p值小于10^-6,听起来很惊人。
但考虑到你们进行了海量的数据挖掘和多种算法的尝试,这完全可能是在多次比较中产生的‘假阳性’。
严格的统计学家不会轻易采信这样的结果。
” 面对这些尖锐却专业的质疑,陈醒没有慌乱。
他早已预料到会面临这种情况。
他调出原始数据流,展示了对每个参数引入的严格约束过程,以及进行的各种鲁棒性检验和盲分析结果。
“王老,李院士,”陈醒的语气保持尊重,但立场坚定,“我理解各位的谨慎。
但科学发现往往始于异常。
我们现在拥有的,不仅仅是七个孤立信号,还有一个被独立验证的‘前兆’,以及殷墟龙纹仪与信号之间确凿的因果关联。
这些现象,用现有的任何理论都无法完美解释。
我的模型,或许粗糙,但它提供了一个能够统一解释所有已知现象的工作假设,一个可以接受未来实验检验并不断修正的起点。
如果我们因为现有理论的‘完美’而拒绝承认明显的异常,那才是科学进步的障碍。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回应有理有据,既承认了模型的局限性,又扞卫了其作为探索工具的价值。
会场内一时陷入了沉默,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也开始露出思索的神情。
与此同时,苏青竹那边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她提出的关于甲骨文中某些字符应解读为“感应”、“谐振”等物理概念的观点,遭到了一些资深古文字学者的强烈反对。
“青竹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语重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