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物理学与考古学的对视

关灯
有数学演绎一种。

    ”她指向龙纹仪模型上那些被标注的节点,“这些符号,并非随机镌刻。

    它们的位置,与器物表面宏观几何纹路的拓扑关键点高度重合;它们的组合规律,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性,描述的是一个从能量激发、传导到发射的完整过程。

    这本身,就符合一个‘工程设计文档’的特征。

    ” 她切换投影,展示出一组对比图像:“这是我整理的,指令集中表示‘屏蔽’或‘吸收’的符号,它们无一例外出现在能量路径上可能产生反向干扰或需要隔离的区域附近。

    而表示‘谐振增强’的符号,则集中在那些结构复杂、可能形成驻波的腔体结构处。

    这种空间分布的强相关性,难道也是偶然吗?”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之前发难的那位李教授身上:“考古学的验证,在于逻辑自洽、在于遗存物本身的语境关联、在于多重证据链的闭合。

    我承认,我的解读目前无法提供一个数学上的‘唯一解’,但它提供了一个基于实物证据的、高度可能的‘最优解’。

    而这个‘最优解’,正如陈博士所说,能够直接指导实验设计,并接受实验结果的检验——如果按照这套指令集优化后的激发方案,确实能大幅提升效率并诱导出新的信号特征,这不就是最有力的验证吗?” 陈醒立刻接口道:“我完全同意苏博士的观点。

    科学探索本就允许多种方法论并存。

    从异常现象出发,提出假设(无论这假设源自数学还是古文字),然后用可控实验去验证,这正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龙纹仪与‘灵子’信号的关联已是事实,那么理解龙纹仪自身的‘设计逻辑’,就是破解‘灵子’奥秘的捷径。

    忽视这条捷径,才是真正的资源浪费。

    ” 他操作控制器,调出了模拟计算结果:“根据苏博士的指令集反推的能量导引结构,与我模型中期盼的、能产生定向‘灵子’辐射的‘天线’结构,在数学形式上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这难道也是巧合?” 会场内陷入了激烈的讨论。

    支持者认为这是开创性的思路融合,反对者则坚持认为根基不牢,风险太大。

    钱老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就在这时,负责信号监测的小组负责人插入了一条实时信息:“报告!锦屏‘曦和’探测器刚刚传回数据,在非预定时间窗口,捕捉到一个微弱的、但特征与‘幽灵信号’高度相似的脉冲,持续时间仅0.3秒,能量略低于E-742keV,并且……初步分析显示,其到来方向可能存在各向异性!详细分析还在进行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非预定时间出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