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物理学与考古学的对视

关灯
苏青竹破译龙纹仪微观符号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在“燧人氏”基地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那份由她初步整理的功能指令集图谱,被迅速共享至核心研究团队。

    陈醒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实验规划中,但对于基地内其他来自传统物理学、工程学背景的专家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认知上的巨大冲击。

     一场不可避免的、更为激烈的碰撞,在计划启动后的第一次全体进展评估会议上爆发了。

     会议室的气氛比初次会议时更加凝重。

    巨大的环形桌中央,全息投影分别展示着陈醒根据新参数调整后的“灵子场矢量模型”和苏青竹标注的“龙纹仪功能指令图谱”。

    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一边是抽象的数学符号与场线,一边是古老的象形文字与几何标注——在空气中无声地对峙。

     主持会议的是基地的最高科学顾问,一位在学界德高望重、以持重着称的物理学元老,钱老。

    他首先请陈醒介绍模型进展。

     陈醒走到台前,眼中带着熬夜的血丝,但精神亢奋。

    他简要回顾了模型引入“前兆”信号和天文关联参数后的改进,然后重点转向了苏青竹的发现。

     “……苏博士破译的指令集,为我们理解龙纹仪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他操作控制器,将龙纹仪三维模型上几个被苏青竹标注为“源点”、“定向”、“汇聚”的符号节点高亮显示,“根据这些符号的位置和组合,我们可以反推能量在器物内部的优选路径。

    例如,这个‘源点-定向’组合,很可能对应着一种低损耗的能量发射模式。

    我据此优化了激发方案,将能量聚焦于这几个关键节点,理论上可以将激发效率提升百分之三百,并且可能诱导出更具方向性的远程‘灵子’信号……” 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来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资深教授就忍不住打断了:“陈博士!请恕我直言!我们是在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不是占卜或者解读巫术符文!将实验方案的依据,建立在对几个三千年前刻痕的‘解读’上,这是否太过儿戏?我们如何验证这些解读的正确性?难道就凭苏博士的‘直觉’吗?” 他的话语尖锐,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传统物理学家的疑虑。

    他们将目光投向苏青竹,充满了审视与不信任。

     苏青竹感受到那目光的压力,但她并未退缩。

    她平静地站起身,走到投影前,与陈醒并肩而立。

    这一刻,仿佛是物理学与考古学两大古老学科本身的化身,在这间密室中对视。

     “李教授,”苏青竹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没有因为质疑而动怒,“您说得对,解读需要验证。

    但验证的方式,并非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