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一次项目组会议:裂痕初显

关灯
名,但矛头所指,清晰可见。

    他将陈醒和苏青竹的工作,隐晦地归类为“跳跃”和“依据不传统”,暗示其根基不稳,风险过高。

     资源协调环节,裂痕进一步扩大。

    陈醒代表理论组和即将开展的联合实验,申请在下一个工作周期,优先占用基地主要的能量供应和计算资源,并需要高精度机械加工部门配合,制作一批用于精确能量节点激发的特殊探头。

     周立坤立刻表示了异议:“钱老,各位同事。

    ‘天河’对撞机正在进行关键性的本底数据采集,这是理解我们所有实验基础噪声水平的黄金窗口,一旦中断,后续数据解读将充满不确定性。

    我认为,保障这类基础性、积累性的工作,比一次……嗯……探索性的尝试,更具有普遍意义和长期价值。

    ”他刻意避开了“冒险”这个词,但意思不言自明。

     支持周立坤的学者不在少数。

    他们未必对陈醒或个人有意见,但长期形成的科研价值观让他们更倾向于“稳步推进”、“夯实基础”。

    陈醒和苏青竹所代表的、高度依赖单一(尽管极其特殊)文物和跨学科解读的研究路径,在他们看来不确定性太高,占用过多核心资源显得有些“奢侈”。

     另一位工程应用组的负责人也委婉地表达了担忧:“陈博士的方案,对能量控制的精度要求极高,激发节点的定位需要微米级精度。

    我们的技术虽然能够达到,但仓促上马,是否可能对L-01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是否应该先进行更长时间的模拟和风险评估?” 会议陷入了僵持。

    一方是以陈醒、苏青竹为代表的“突破派”,坚信已经找到了捷径,希望集中资源,快速验证,打开局面;另一方是以周立坤为代表的“稳健派”,主张步步为营,先做好常规领域的排除工作,积累足够本底认知,再图突破。

    双方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面前,冲突不可避免。

     苏青竹注意到,会议上还有一些人保持着沉默,他们是材料学家、宇宙学家、信息学家,他们的研究方向也与“灵子”相关,但似乎还没有找到与核心争议直接挂钩的切入点,此刻更像是在观察风向。

     陈醒面对质疑,努力保持着冷静,他强调新实验是基于前期“共鸣”实验成功的延伸,且有明确的理论预测和考古解读支持,并非盲目冒险。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