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一次项目组会议:裂痕初显

关灯
钱老的拍板,为基于苏青竹破译成果的激发实验方案开了绿灯。

    然而,高层决策的权威性,并不能瞬间消弭根植于不同学科背景、研究习惯和个人性格深处的分歧。

    “燧人氏”计划的第一次正式全体项目组会议,就在这种表面服从、内里暗流涌动的氛围中召开了。

     会议的议题本是常规的项目进度汇报与资源协调。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真正的焦点,是陈醒-苏青竹团队主导的新实验方向,与基地内其他主要研究力量之间,关于“燧人氏”计划未来走向的潜在争夺。

     会议由钱老主持,各分组负责人依次汇报。

    理论物理组(由陈醒实际主导)的汇报聚焦于模型如何整合“指令集”信息,并展示了初步的、令人鼓舞的模拟结果,预测定向激发将产生更强的信号和更丰富的调制特征。

    陈醒的陈述条理清晰,数据支撑有力,但那份年轻人特有的、面对未知的兴奋与锐气,在某些资深学者看来,略显“急躁”。

     紧接着,古文字与考古组(苏青竹负责)的汇报,则详细展示了指令集破译的方法论、多重验证依据,以及将其与龙纹仪结构功能关联的逻辑链条。

    苏青竹的表述冷静、严谨,尽可能避免了主观臆测,但将三千年前的刻痕作为高科技实验的核心依据,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让许多习惯于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工作的研究者感到不安。

     轮到高能实验组负责人周立坤教授汇报时,气氛开始变得微妙。

    周教授年近五旬,是国内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权威,资历深厚,作风稳健,甚至有些保守。

    他的小组主要负责利用基地内其他大型设备,尝试在更常规的能区寻找“灵子”可能与其他已知粒子相互作用的间接证据。

     “我们组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夯实基础,排除干扰。

    ”周立坤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我们正在对基地的‘天河’粒子对撞机的本底噪声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细测量,并设计了一系列高灵敏度的稀有过程探测实验。

    只有在完全排除了所有已知物理过程的可能性之后,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地谈论‘新物理’。

    ”他顿了顿,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陈醒,“科学发现需要耐心,需要坚实的台阶。

    跳跃式的前进,固然诱人,但也伴随着踏空的风险,尤其是在依据……不那么传统的情况下。

    ” 他没有直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