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陈醒的坚持:能量图谱假说

关灯
沈宜年院士“无稽之谈”的定论,如同无形的枷锁,沉重地压在“燧人氏”基地的上空。

    官方层面的实验准备被无限期“暂缓”,资源和关注度明显向周立坤教授主导的、更为“稳妥”的本底测量项目倾斜。

    一种压抑的、近乎停滞的氛围笼罩着原本应充满活力的研究空间。

    许多研究人员在走廊上遇见陈醒和苏青竹,目光都变得闪烁,匆匆点头便快步离开,仿佛他们身上携带着某种会传染的“学术污点”。

     陈醒将自己关在理论物理区的工作室里,拉下了所有的虚拟景观屏,只留下数据模型和公式推导界面散发出的冷光。

    他没有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消沉或愤怒,而是进入了一种近乎封闭的、极度专注的状态。

    外界的否定和压力,仿佛被他转化为了一种反向的驱动力,一种必须用更坚实的理论、更颠覆性的构想来自证清白的执拗。

     他反复审视着已有的所有数据:七个(加上殷墟激发为八个)原始“幽灵信号”的精确能谱和时间形态;那个被反复验证的、与信号强关联的极低频“前兆”;殷墟“共鸣”实验激发的、强度倍增且方向性初显的信号;以及,苏青竹破译的、龙纹仪上那些指示能量流转路径的微观符号指令集。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灵子场扰动模型”,虽然引入了新的参数和概念,但其数学内核,依然未能完全摆脱标准粒子物理的思维定势——他潜意识里还是在尝试将“灵子”描述为某种“粒子”或“准粒子”,其行为遵循某种推广的场方程。

     但龙纹仪的存在,以及“万法之源”甲骨中那些将“帝令”与具体祭祀仪式、天象、甚至地理方位关联起来的记载,不断冲击着他的这个预设。

    如果“灵子”真的是一种全新的基本相互作用,为什么它的显现,会如此紧密地与一个特定的人工器物、甚至可能与某些宏观环境条件绑定? 深夜,工作室里只有服务器散热风扇的低鸣。

    陈醒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无意识地拨动着胸口那枚旧徽章。

    他的目光落在屏幕上显示的龙纹仪三维结构图上,那些被苏青竹标注了“源点”、“流转”、“汇聚”、“屏蔽”等符号的节点,如同星辰般点缀在复杂的几何纹路中。

     忽然间,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劈入了他的脑海! 如果……如果“灵子”根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粒子”或“场”呢? 如果它更像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物质与能量在某种更深层结构上被“编码”或“组织”后,所呈现出的“共振现象”? 这个想法让他浑身一震,猛地坐直了身体。

    他迅速抓起电子笔,在虚拟白板上飞快地划写起来。

     他假设,宇宙中存在一个更基础的、目前未被认知的底层能量架构(PrimordialEnergySubst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