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苏青竹的沉默与观察

关灯
对未知历史的敬畏与惶恐。

     然而,兴奋与认同之余,一种更深沉的冷静也随之浮现。

    她清楚地知道,这个假说目前还只是一个宏伟的构想,一个建立在有限数据和大胆推论之上的“思维实验”。

    它缺乏决定性的、可重复的实验证据支持。

    在目前“燧人氏”基地内部“权威定论”阴影笼罩、资源向“稳健派”倾斜的背景下,贸然公开这个比“灵子场模型”更加离经叛道的“能量图谱假说”,无异于学术自杀。

    不仅陈醒会遭到更猛烈的攻击,她自己也必将被卷入漩涡中心,她所珍视的考古学严谨性将被质疑为“幻想文学的帮凶”。

     沉默,是必要的自我保护,更是为了积蓄力量。

     观察,是为了看清局势,寻找最合适的发力点。

     她决定将这份震撼与思考暂时埋藏在心底,不向小组其他成员透露,甚至在与陈醒的后续交流中,也要保持外表的平静。

    她需要时间,独自消化这个假说,并从考古学的角度,为其寻找更坚实、更细腻的支撑。

     接下来的几天,苏青竹表面上一切如常。

    她依旧主持小组的日常破译工作,参与基地的例行会议,面对周立坤教授等人若有若无的审视目光,她始终保持着淡然与沉默,仿佛沈院士的批评和陈醒的新假说都未曾对她产生任何影响。

    她甚至主动缩减了自己在核心讨论中的发言,将更多表现机会留给了小组内其他资历较深的学者。

     但在夜深人静,独自面对龙纹仪和“万法之源”数字档案时,她的研究方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破译单个字符或短句的含义,而是开始疯狂地搜寻所有可能与“能量图谱假说”相关的系统性证据。

     她重新梳理《商代观测年鉴》,不再将其视为简单的观测记录,而是当作一套庞大的“实验日志”或“程序运行记录”来分析。

    她重点关注不同祭祀配置(牺牲、时辰、方位、主祭人等级)与记录的“帝令”信号特征(强度、持续时间、伴随天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从中找出潜在的“参数-结果”映射规律。

     她利用基地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对龙纹仪的表面纹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拓扑学分析,寻找其几何结构背后可能隐藏的、符合“能量编码”原理的数学规律。

    她甚至开始自学最基础的拓扑学和信息论,尽管过程艰涩,但她迫切地需要理解陈醒可能使用的数学语言,以便更好地从考古证据中寻找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