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苏青竹的沉默与观察
关灯
小
中
大
陈醒带着他那石破天惊的“能量图谱假说”离开后,苏青竹的古物分析室重归寂静。
只有恒温恒湿系统发出几不可闻的嘶嘶声,以及显示屏上龙纹仪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时细微的电流音。
她没有立刻投入工作,而是缓缓坐回椅子,目光投向保护罩中那件深碧色的器物,眼神却并未聚焦,仿佛穿透了实物,落在了某个由逻辑、直觉与震撼交织成的思维漩涡之中。
“能量图谱假说”。
陈醒用这个简洁而强大的概念,为她一直以来所面对的、那些沉默的甲骨刻痕和龙纹仪纹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令人战栗的诠释框架。
将祭祀视为“系统环境变量”,将仪式流程视为“能量编程”的步骤……这想法大胆到近乎亵渎,却又拥有一种冷酷的、令人无法轻易反驳的内在逻辑美。
她没有像陈醒那样立刻表现出极度的兴奋。
多年的考古训练让她养成了在巨大冲击下首先保持沉默与观察的习惯。
她的思维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开始从各个角度审视这个新假说。
首先,是逻辑自洽性。
她在大脑中快速回顾“万法之源”中那些令她困惑的记载。
为什么某些祭祀必须使用特定的牺牲(如白色的牛、豢养的鹿)?为什么必须在“甲子”、“乙寅”等特定干支日进行?为什么观测“帝令”时需要面向特定的星宿(如“大火星”、“北斗”)?如果将这些视为优化“能量图谱”稳定性、成功率或特定输出模式的“参数调整”,那么许多原本被视为宗教仪轨的繁琐细节,突然变得“合理”起来——它们不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基于经验积累的、严谨的“操作流程”! 其次,是证据链的闭合。
陈醒的假说为龙纹仪上那些微观符号指令集的存在,提供了终极的理由——它们就是“编程语言”的关键字。
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符号会出现在能量流转的关键节点,为什么它们的组合会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性。
这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破译,而是一个完整技术体系的语言表征。
最后,是颠覆性的启示。
这个假说如果成立,那么对商代文明,乃至对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认知,都将被彻底改写。
那不是一个充满蒙昧与迷信的“巫鬼时代”,而是一个可能掌握了某种超越现代物理学理解范畴的、直接与宇宙底层规则对话的“高技术文明”(尽管其技术路径与现代科学截然不同)!这个想法让她感到一阵眩晕,既是学术上的极度兴奋,也夹杂着一丝面
只有恒温恒湿系统发出几不可闻的嘶嘶声,以及显示屏上龙纹仪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时细微的电流音。
她没有立刻投入工作,而是缓缓坐回椅子,目光投向保护罩中那件深碧色的器物,眼神却并未聚焦,仿佛穿透了实物,落在了某个由逻辑、直觉与震撼交织成的思维漩涡之中。
“能量图谱假说”。
陈醒用这个简洁而强大的概念,为她一直以来所面对的、那些沉默的甲骨刻痕和龙纹仪纹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令人战栗的诠释框架。
将祭祀视为“系统环境变量”,将仪式流程视为“能量编程”的步骤……这想法大胆到近乎亵渎,却又拥有一种冷酷的、令人无法轻易反驳的内在逻辑美。
她没有像陈醒那样立刻表现出极度的兴奋。
多年的考古训练让她养成了在巨大冲击下首先保持沉默与观察的习惯。
她的思维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开始从各个角度审视这个新假说。
首先,是逻辑自洽性。
她在大脑中快速回顾“万法之源”中那些令她困惑的记载。
为什么某些祭祀必须使用特定的牺牲(如白色的牛、豢养的鹿)?为什么必须在“甲子”、“乙寅”等特定干支日进行?为什么观测“帝令”时需要面向特定的星宿(如“大火星”、“北斗”)?如果将这些视为优化“能量图谱”稳定性、成功率或特定输出模式的“参数调整”,那么许多原本被视为宗教仪轨的繁琐细节,突然变得“合理”起来——它们不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基于经验积累的、严谨的“操作流程”! 其次,是证据链的闭合。
陈醒的假说为龙纹仪上那些微观符号指令集的存在,提供了终极的理由——它们就是“编程语言”的关键字。
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符号会出现在能量流转的关键节点,为什么它们的组合会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性。
这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破译,而是一个完整技术体系的语言表征。
最后,是颠覆性的启示。
这个假说如果成立,那么对商代文明,乃至对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认知,都将被彻底改写。
那不是一个充满蒙昧与迷信的“巫鬼时代”,而是一个可能掌握了某种超越现代物理学理解范畴的、直接与宇宙底层规则对话的“高技术文明”(尽管其技术路径与现代科学截然不同)!这个想法让她感到一阵眩晕,既是学术上的极度兴奋,也夹杂着一丝面